目前,國內白酒生產廠家制酒仍然按照過去傳統生產工藝流程,糧食采購→發酵→蒸餾→窖藏→勾兌→灌裝上市等環節,其中,窖藏存放環節的時間最長。白酒的質量除了與釀造的糧食、水質、微生物菌種、釀造工藝技術及其他材料有關外,還與酒陳放的年份有直接關系。在同等條件下,陳放時間越長,白酒品質越高,成本也相應增加。酒罐設備的問世可在不影響酒質的前提下,大大縮短白酒的陳放時間,是當今白酒業的釀造創新技術。
一、關于酒罐設備的實測結果
取曾獲四川省優質產品獎和中國國際名牌產品博覽會金獎的“野人狼”(濃并醬香型)為樣品,將其一分為二:一半保持原樣,命名為酒一號;另一半經酒設備加工處理,命名為酒二號(經酒設備加工處理24小時)?,F將酒一號和酒二號兩個樣品送到四川省成都市大邑質量技術檢測所進行氣相色譜分析,可以看到酒一號和酒二號中白酒微量組分含量的變化數據(見下表)。
二、對于測試數據的解釋
&n文章來源華夏酒報bsp; 1.白酒的色、香、味三大要素特別是酒香,是由酒中的微量組分酸、醇、酯、醛等有機化合物所決定的。例如:瀘洲特曲、五糧液等,它們濃郁的窖香就是由己酸乙酯為主體形成的。瀘洲窖酒所含的己酸乙酯要比清香型白酒高出幾十倍,比醬香型白酒高出十幾倍。測試結果表明:經過該設備處理的白酒中的己酸乙酯,從原來的171.2564增加到224.1249,增加了30.87%,有效地增加了酒的香度。
此外,乳酸乙酯是反映白酒甜香醇厚的,也是清香型白酒和米香型白酒成香的重要組分。測試結果表明:乳酸乙酯從原來的85.1788增加到136.1628,增加了59.86%,提高了白酒的質量和口感。
2.酒中的微量組分除了有益的成分之外,還含有微量的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如雜醇油等。雜醇油的主要成分是正丁醇。測試數據表明:經該設備處理后的白酒,正丁醇由處理前的49.1035下降到29.0600,下降幅度為40.81%。這充分證明了此項新技術調配的處理具備了對酒的醇化解毒作用。其次,測試結果中其他數據的變化,如甲醇從原來的81.932下降到6.4919;異丁醇從原來的11.3740下降到11.1786;異戊醇從原來的36.3180下降到35.9077;正丙醇從原來的27.3452下降到19.8400。
3.通過對經過該設備處理的酒進行測試,筆者發現,反映酒體老熟程度指標的微量組分——乙縮醇,從15.3104增加到17.4233,直接增長了13.79%。乙縮醇是由乙醛與乙醇縮合而成的,在常規制酒工藝中,它只能通過酒的長期貯存才能生成,而且生成的數量少,速度慢。因此,此次測試結果使專家們都驚嘆“僅此指標的變化,對釀酒工藝就是一大突破。”測試結果中,乙縮醇成分的增加,表明了該設備不僅可以使酒中的低分子物質轉化為高分子物質,使酒的結構更加趨于協調,各種成分比例適當,而且能夠促進酒的老熟,縮短原酒的貯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