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仿佛一段塵封的記憶,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直到今天,它將被再次喚醒。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黃酒這一古老酒種與人類社會朝夕相伴,并逐步演變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但在中外思想文化碰撞風起云涌的近代,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黃酒的“血脈”也被歷史變革所割斷。時下,黃酒產業迎來了“第二春”,黃酒復興成為我國酒類產業的熱門話題,同時也是全社會所矚目的文化熱點。曾經的“國酒”如何實現復興?本質上,黃酒產業的復興正是黃酒文化重構的過程。
一、揭開塵封的“國酒”記憶
國人喜酒的文化痕跡在悠悠歲月長河中無處不在。早在2500年前,歷史就演繹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投醪勞師,一舉滅吳的歷史故事;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曲水流觴”,其借酒興所書《蘭亭集序》名震千古;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斗酒詩百篇”也已傳為詩界佳話。可見,酒作為一種文化道具和文化符號,在古代國人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酒文化已滲透至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等各個角落。酒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地位和消費普及程度可通過眾多古代文化典籍反映出來。在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飲酒場面形形色色,出現頻率之高,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酒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已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享受,而是成為從帝王到草寇,從偉人到百姓的一種精神寄托。
那么,在中國眾多古代歷史典籍和文學著作中頻頻出現的“醪酒”到底是什么酒?依據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發展及人民生活狀況判斷,能與我國古代居民生活產生如此密切聯系的就是黃酒(米酒)。
(一)由飲酒方式推斷。在四大名著中,常常出現溫酒、煮酒、燙酒的場景。比如《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云長停盞施英雄,酒尚溫時斬華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中“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水滸傳》第三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中“酒保下去,隨即燙酒上來”等。再如《紅樓夢》第八回“比通靈金鶯微露意 探寶釵黛玉半含酸”中,寶玉在薛姨媽處喝酒,說道:“不必燙暖了,我只愛喝冷的”等。在幾部古典名著當中還有很多類似的飲酒場景,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從飲用習慣分析,黃酒在冬季多為加溫飲用,至35~45℃左右為宜,此時,酒香四溢,飲之暖胃活血。凡黃酒消費者都應了解黃酒在飲用方式上的這一獨特之處,而其他酒種是不適用這種飲用方式的。因此,我們可據此推斷,在歷史著作中涉及到的“酒”應該就是現在意義上的黃酒(米酒)。
(二)以飲用量作為考核參數,我們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文學作品都經過了藝術加工,但一定程度上也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李白“斗酒詩百篇”,“斗”這一古代計量單位到底是多少,大家說法不一,但至少可以肯定,一斗在十斤以上。《水滸傳》中武松景陽崗打虎一節,武松一口氣喝了十八碗酒,居然在酒力發作之后打死了猛虎。在《水滸傳》“智取生辰綱”一節,晁蓋等人竟以“酒”解渴。由古人的“海量”可以判斷,古人用以解渴的“酒”是今天稱之為“酒釀”、“醪糟”的東西,充其量也只是一種經過簡單過濾的米酒,也就是現在我們統稱的黃酒。
(三)由酒種歷史起源分析。黃酒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典籍當屬《左氏春秋》和《呂氏春秋》。《左氏春秋》中的“越語”篇中記載,“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意為越王勾踐為增加國家人口補充兵力和勞力,曾采用黃酒作為獎勵生育的主要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見,黃酒在當時的地位和作用。《呂氏春秋》記載,“越王棲于會稽也,有酒投江,民飲其流而戰氣百倍”。意為越王勾踐在出師伐吳時,父老向他獻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與將士們一起迎流共飲,鼓舞士氣,歷史上稱之為“投醪勞師”。黃酒至少有2500多年歷史的說法,就是從以上兩部《春秋》中來的。而白酒自元代始傳入中國,啤酒自1900年后才傳入中國。
綜上所述,在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下,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學作品中所言之“酒”是指低度、可煮、起源較早的黃酒(米酒),所謂的煮酒論英雄應該更準確的稱之為煮黃酒論英雄。由此可見,黃酒(米酒)在我國古代已經相當普及,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酒”。
二、黃酒復興的關鍵是文化重構
我們從眾多歷史典籍和文化故事中得出“黃酒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主流酒種”的結論,并非是要爭奪一個空洞的“國酒”概念,而是要找到黃酒獨特的產品價值,找到黃酒文化的精髓所在。
目前,白酒、啤酒、葡萄酒三者占據了酒類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它們都有自己的品類“性格”,這種相對獨特的“性格”與其文化背景一脈相承,保證了其核心消費群體的穩定。白酒作為強勢酒種,代表了中國社會較為主流的文化,用來顯示熱情,真誠,從眾消費特征明顯,除了普通宴飲之外,還是商務、政務場所的首選酒種;葡萄酒作為舶來品,是國外元素在中國本土的嫁接,代表浪漫與時尚文化,消費者結構年輕化,在經濟發達和開放程度高的東部城市有著重要銷量……要打破當前的酒類市場格局,樹立自身的產業地位,黃酒必須旗幟鮮明的進行文化重構。
我們來一起分析找出黃酒文化價值中的幾個關鍵所在。第一,中國文化幾經變遷,流傳至今的國粹產品少之又少,而黃酒就是其中的一個。雖然在技術上屢有改進,但是黃酒傳承了中國釀造工藝的特點,保留了中國特色;第二,黃酒是一種倡導文化關懷的酒,這與白酒的強迫性消費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有很大不同,“營養”、“健康”雖然不能成為黃酒產業的主力訴求,但卻給了黃酒文化堅實的產品支點;第三,黃酒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的太緊密了,見證和伴隨了中國儒家文化的起源和興盛,伴隨經濟的振興,中國正在走上一條大國崛起、國學復興的道路,我們正在回過頭來尋找自己歷史中的先進成分,這是黃酒產業發展的大文化背景。
黃酒復興的過程就是重新構建黃酒文化和黃酒消費價值觀的過程。黃酒具有廣泛、深厚的處于“休眠”狀態的消費潛力,我們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重新激活、釋放這些消費勢能。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我們有這樣幾個思路。第一,黃酒企業必須要學會講故事。黃酒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和傳說,黃酒企業要通過講故事把黃酒文化價值中的幾個關鍵點傳播出去,通過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傳說,讓黃酒文化在消費者心中落地。第二,產品要體現出黃酒文化的特點,包裝要有文化層次,產品名稱要體現歷史傳承,給消費者“一壺醇厚老酒,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感覺。第三,創造黃酒消費儀式,通過酒道表演,推廣使用獨特的飲酒、溫酒用具等,來彰顯黃酒獨特的價值觀。我們期待有一天,在中國的主流酒店中,消費黃酒能夠很自然地像消費葡萄酒一樣使用專門的酒具,黃酒的復興就基本上成功了。黃酒文化重構對黃酒企業的營銷能力提出了挑戰,因此,我們對黃酒文化的提煉,應該是發掘歷史積淀,解決現有問題,放眼未來世界。
另外必須看到的是,黃酒文化重構的道路是多元化的,這種多元性是由黃酒不同產區的地域文化特征所決定的。以古越龍山為代表的紹興黃酒率先扛起了黃酒產業復興的大旗,但應該看到,我國黃酒產業在產區區域分布上是非常廣泛的,黃酒(米酒)品種可謂數不勝數,不同區域的地產黃酒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從全國黃酒產區分布上來看,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黃酒產區及產品品類主要有以下幾個:紹興加飯酒、福建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蘇丹陽封缸酒、無錫惠泉酒、廣東珍珠紅酒、山東即墨老酒、蘭陵美酒、秦洋黑米酒、上海老酒、大連黃酒等。黃酒產業遠非我們印象中那么“勢單力孤”,一個龐大的黃酒產業群散落在全國各地。當前,一大批黃酒產區和黃酒企業開始覺醒,紛紛投入到黃酒產業的復興運動中來。不同產區的黃酒產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產品特色,參與產業復興的不同產區的黃酒企業應該充分認識和把握住自身的“唯一性”,依托自身產區地域文化特色,進行文化重構,打造產品核心競爭力。文化重構多元化的產業價值在于從根本上擺脫了黃酒產業內部的同質化競爭,百花齊放,推動黃酒產業的市場化發展。
我們有理由相信,黃酒產業的復興只是時間問題。
【胡周祥:原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現紹興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聯絡處主任】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田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