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如今的白酒市場,中小型酒廠的產品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它們分布在白酒市場的高、中、低端各檔次段,擁有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但細數起來不難發現,除了為數不多的經營思路清晰、產品定位準確的企業外,眾多中小酒廠的產品還是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確切地說,是以中低價位的產品為主。即使有一部分高檔產品、高價位產品,也少有人問津。而那些中低檔產品也是日新月異,市場更新較快、產品淘汰迅速。
如此以來,許多中小酒廠對新產品的開發感到茫然,但為了應對市場變化,贏得市場陣地,又不得不進行新產品開發。于是,眾多的短命產品、季節性產品隨之誕生。
以上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與中小酒廠的產品定位和產品設計有很大的關系。而產品的定位又與企業的定位息息相關。企業定位的高低,無形中決定了企業產品的定位情況。
目前,中小型酒廠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但絕大多數還是以民營形式存在著。有的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有的起步就是民辦民營,有的是以有一定經濟實力的集團公司、大企業兼并、收購原有經營不良的企業等等形式并存。各企業的基本定位參差不齊,產品定位自然也各有千秋。
一、產品起步定位較低,但有提升的能力和資源
老企業經營年頭多,產品結構健全,品種繁多,但主打產品不明顯。有些單品市場銷售多年,雖然日漸衰退,但經過多年的培養仍有一部分或一小部分消費者存在。企業為了保住一定的市場,穩住現存消費群體,仍不舍棄該產品,再加上企業起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步早、產品起始價位低,即使重新推出高質量、高檔次、高價位的新產品 ,也只能作為企業產品形象的展示,真正在市場上消化掉的產品微乎其微。
這種類型的企業只要對原有產品進行梳理,對產品結構進行科學的調整和整合,對老化的工藝進行革新、調整研發人員的設計思路,利用好自己得天獨厚的高品質的原酒資源,完全可以做出高檔次、高價位的產品。
眾所周知,于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所存在的中小型酒廠,在每一個地區都有穩定的銷售市場,甚至出現過供不應求的銷售局面。就在這個時期,大多數企業都擴大了原酒生產規模,而此時,白酒生產技術已較為成熟,生產出來的原酒質量檔次也很高。但隨著國家經濟及各方面政策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限制了中小型酒廠的發展,很多酒廠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沖擊。無情的市場經濟讓大企、名企產品將原來獨霸一方的中小酒廠的產品擠占得所剩無幾。而此時,各個中小型酒廠酒庫里卻囤積了大量的優質原酒,而這些原酒,恰恰是老企業開發高檔產品最好的資源。
這類企業在利用好原酒資源的同時,應充分挖掘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利用好原有的市場資源和品牌資源,不失時機地、有針對性地推出高檔、高價位的產品,以重塑企業和產品形象,為企業爭取更大的利潤空間。
二、被動定位,只保生存,缺乏自主產品
有些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或更晚一點興起的中小型酒廠,當時看到白酒企業紅紅火火、市場較大、利潤可觀,便盲目上馬。此時正是被好多業內人士稱做中小型酒廠的回光返照時期。這些酒廠上馬以后便受到了當時市場的打擊或重創,有的隨機便就關了門,堅持到至今的大都在維持生計或茍延殘喘。這種現象較為集中在大型企業、名酒企業周圍。這些企業為了生存只有做些低檔、低價位產品,有的甚至打起了法律、法規的擦邊球做一些翻版的、盜版的、山寨版的產品,有的還違章、違規做些非法產品,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自主產品。這樣雖然省去了一部分研發和市場費用,可失去了企業長久的生命力。企業雖然苦心經營了幾年、十幾年,但社會和市場對企業的認知度還幾乎為零,甚至在社會、在業內造成了不好的聲譽。這樣的企業應該就重新自我定位,找準市場縫隙、量力而行地推出自主產品,加大科技投資、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市場服務,打造長線產品,以保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