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澤啤酒""云岡啤酒""杏花村啤酒""白馬王啤酒""喬家啤酒"……曾經,山西啤酒作為"被地方 喝出來的名片",在本地區占據著很大的市場份額;如今,這些曾被山西人熟知的地方品牌卻迅速衰落。
當中國啤酒產量連續九年穩居世界第一的時候,曾經勢力龐大的地方啤酒為何衰落得如此迅速?在這個啤酒銷售的旺季,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最新發布的《中國啤酒市場及產業發展狀況》顯示,我國啤酒市場上,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4大啤酒集團的合計市場占有率高達58%,創造利潤占行業總利潤的72.5%。
中國啤酒市場的壯大,給了大品牌更大的資金空間,無論是"雪花"還是"青島",其第二大股東都是外資。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說:"中國龐大的大眾啤酒市場是吸引外資進入的一大因素,在這種競爭下,地方啤酒只有兩種選擇:倒閉或被并購。"
不見蹤影的"地方名片"
近日的一個夜晚,太原體育路大陽夜市攤點前。
露天的環境沒有給人們帶來多少涼爽,偶爾吹過一絲微風,卻不足以將燒烤攤的濃煙吹散,只有食客手中啤酒杯上凝結的水珠略微給人一點涼意。眼下正是啤酒銷售的旺季,幾乎每個夜市攤點前,都能看到冰柜里冷藏的啤酒。有的攤主干脆在攤前放幾個扎啤桶,提醒食客們這里有最新鮮的啤酒。
"幾年前,這攤前的那種捆裝迎澤啤酒能堆成半個小山。"與記者面對面坐著的老者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表情略顯得意。他叫李紅旗,今年58歲,曾擔任"迎澤啤酒"生產廠家山西天龍啤酒飲料有限公司的生產科長。2008年,"迎澤啤酒"停產后,他開了一家小超市。如今,市面上已很難看到迎澤啤酒的蹤影,偶爾在露天攤點看到的,也只是印有"迎澤啤酒"的扎啤桶。"那都不是我們廠出的,不知道是什么人弄的,只能說大家還認這個牌子。"李紅旗一口干掉半瓶啤酒后,手還死死握著那個印有大大"雪花"字樣的啤酒瓶。"迎澤啤酒"投產于1987年,是山西省建廠最早的本土啤酒。2008年,酒廠停產時人們才知道,迎澤啤酒已經負債經營多年。沒人料到,這個曾經在2004年"中國啤酒市場品牌報告"中擁有太原市場73.49%份額的"三晉第一啤",就這么無聲無息地消亡了。
而這并不是地方啤酒品牌消亡的個例。曾經占據大同啤酒市場70%份額的云岡啤酒也已經與華潤雪花啤酒集團達成了合作意向。云岡啤酒商標被收購,華潤啤酒投資3億元新建的年產20萬噸啤酒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預計明年5月正式投產。幾乎與華潤收購云岡啤酒的時間表同步,2010年9月10日,青島啤酒股份公司投資2億元,收購了原嘉禾啤酒太原公司,并于今年2月12日出酒。而小廠代為加工、自己只經營品牌的呂梁"杏花村啤酒"、晉中"喬家啤酒"、長治"圣和得啤酒"也在市面上難覓蹤影。目前,能夠維持正常生產的只剩下創建于1992年的晉城"白馬王啤酒"。
"白馬"已不再是"王"
"我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對于1999年就到"白馬王啤酒"工作的郝松濤來說,白馬王啤酒的現狀讓他感到壓力很大。去年,郝松濤被任命為白馬王啤酒的銷售副總,當時的他信心百倍,可沒想到市場競爭這么殘酷,"白馬王在晉城的份額正在大幅下滑。"
數字的下滑反映到現實中就是員工工資。白馬王啤酒的一線工人李曉明記得,"2005年,人們得走后門來買酒,咱出去也很'轉'(方言:自豪之意)。"可現在,"白馬王啤酒"有時候連發工資都要拖一段時間。
白馬王啤酒創建于1992年,在2000年前后成為晉城最大的啤酒品牌。總經理李晉斌介紹說,"白馬王"最輝煌時,其市場份額在晉城能達到90%以上。
"最好的時候供不應求,年產量達到5萬噸,覆蓋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四個省份,山西的晉東南地區家喻戶曉。"但好景不長,隨著2005年河南省幾個品牌啤酒的北上,白馬王啤酒遭到沖擊。"河南的啤酒企業有政府支持,擴張迅猛。"作為公司負責人,李晉斌明白這種壓力,"人家月山啤酒當時的成本能控制在每瓶1元,我們盡管有本地的優勢,成本也得在2元左右。""白馬王"曾希望通過擴產來增強競爭力,但最終批地建廠的計劃沒有通過。也是從那時候起,"白馬王啤酒"由盛轉衰。
真正的寒冬來臨是在2008年,國內啤酒巨頭青島啤酒旗下的嶗山啤酒進入山西地市市場。那一年,白馬王啤酒遭遇了虧損。"市場份額每年下降15%左右。"郝松濤告訴記者。
嶗山啤酒進入后,另外兩大啤酒品牌燕京、雪花也相繼收購地方小廠進入山西地市市場。他們利用大集團的優勢,占領酒店、餐飲場所,然后對批發市場和零售終端發起強力沖擊。"啤酒銷售的輻射范圍在300公里以內,這些大廠收購了地方小廠后,馬上就給地域內的其他啤酒品牌帶來沖擊。他們企業大,想讓啤酒進飯店,可以實行"買店"的模式,讓一家酒店只銷售他們的啤酒。這筆費用我們根本承受不了。"
如今,白馬王啤酒的年生產能力從輝煌期的5萬多噸下降到不足2萬噸,企業連續4年虧損。"白馬王"做過掙扎,2006年引進新設備,準備推出高端品牌純生。試酒效果良好,但不久后因設備問題,僅有的一次突破也夭折了。現在,它在晉城市的市場份額下滑到了20%。"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每年保持少虧損或者持平,這樣我們就有機會。"郝松濤說。"這個機會是什么呢?"記者問。"政府牽線,被大品牌并購,至少能讓300多工人保住飯碗。"
面對內憂外患團結為時已晚
說到衰敗的原因,幾乎所有的被采訪者都會先提到一個字--"戰"。"迎澤啤酒"原生產科長李紅旗說:"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2年前后,迎澤啤酒在太原是名副其實的老大。那時,一瓶啤酒批發價2.1元,經銷商都得找人批條子才能進到酒。從2001年年底澳麥啤酒強勢介入后,迎澤啤酒的地位動搖了。隨后,月山啤酒進入,2003年其推出的苦瓜啤酒上市不久,就打敗了'迎澤啤酒'。接著,杏花村啤酒也加大了爭奪太原市場的力度。再后來,青島、雪花、燕京等國內一線品牌進入,迎澤啤酒徹底玩完了。"
在晉城市建設路"天天超市"的老板常沁剛看來,地方啤酒業其實是毀在了自己手里。經營超市多年的他,對地方啤酒銷售有著切膚之痛,"外地啤酒的業務員經常到店里補貨、檢查產品質量、回饋信息,而白馬王啤酒的業務員除了送貨外,基本不來。"今年,他放棄了經營白馬王啤酒,只銷售嶗山和雪花啤酒。
面對內憂外患,山西地方啤酒業曾想靠團結自救來謀求生路。"迎澤啤酒"前董事長張秀山曾試圖聯合省內幾家啤酒企業成立山西啤酒集團,但未能如愿。
曾經,地方啤酒的最大支持者是當地政府,現在政府把招商引資放在首位。祁縣從山東引進"克代爾啤酒",太原引進"青島啤酒","雪花啤酒"在運城、晉中、大同三地開花。一位官員和記者談起此事時說:"這對地方品牌來說是件壞事,但對整個市場來說是件好事。外地企業的工廠、員工、稅收都在本地,我們不能太短視。"
地方啤酒的未來
2010年,我國的啤酒產量達到4483萬噸,比2009年增長6.3%,我國啤酒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亦越來越高。
地方啤酒在僅存的小空間內,靠廉價的低檔產品來生存。但面對原料價格的波動和包裝、人工成本的增加,大型企業尚可借助提升中高端產品的比例甚至直接提價來抵消成本上漲的壓力,而中小企業則沒有更好的辦法。一個地方啤酒企業的覆蓋范圍約300公里,這本是地方啤酒的優勢,但隨著國內啤酒大品牌在各地市開新廠或者并購,地方啤酒企業的這種優勢也已消失殆盡。
今夏,白馬王啤酒在晉城幾個大廣場推出了自己的銷售終端"白馬王鮮啤廣場",以餐飲業的模式帶動銷售,市場反響不錯。但對于一個曾年產近6萬噸的啤酒企業來說,這種零售模式能否再塑業界輝煌,還得靠市場檢驗。
對于地方啤酒的未來,何勇說:"必然是一個兩極分化的態勢,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地方啤酒在縮減產量后,只有利用錯位競爭才能在本地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