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啤酒兩大巨頭,華潤雪花和青島啤酒在濟南東部新城擺下“酒局”,雙方啤酒節幾乎同時開幕,讓人們消夏之余津津樂道于雙方的競爭。
雪花、青啤集合了十幾年來中國商業環境進化的所有因素:外資進退糾纏、地方企業競爭與收購、終端渠道白熱化搶奪戰、資本收購與反收購、領導者的斗智斗勇、品牌價值鏈的挖掘與重構……
再沒有企業比它們能更明顯地凝縮中國商業競爭狀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啤酒節背后的“酒局”分割
2011年8月,濟南人秦風的夜生活注定被拉長。
因為像許多濟南人一樣,秦風曾習慣在鹽水花生和趵突泉散啤中消夏。如今“趵突泉”漸遠,啤酒、花生未遠去。雪花和青啤兩大巨頭在濟南東部擺下“酒局”:7月29日,奧體中心雪花“醉愛泉城”啤酒節啟幕,持續一月;第二日,國際會展中心青島啤酒開場,為期半月。
青啤在濟南已連續舉行八屆啤酒節,秦風幾乎每年都參加。今年華潤雪花首次在濟南舉辦此類展會,是泉城迄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屆啤酒節,一個月的時間將濟南最好的消暑季節囊括殆盡。
秦風年輕時得了花名“秦一捆”,酒興所致好飲啤酒。近日連續參加雪花、青島啤酒節,啤酒、燒烤、歌舞,廣場上像回放著年輕時的場景。與幾位住在喜來登大酒店的外地客人攀談,秦風覺得相較于青啤醇厚,雪花更以清爽、柔和見長。當然,秦風們更津津樂道于近年雪花和青啤的“針鋒相對”,以及山東啤酒市場的風云變化。
“前有狼,后有虎,中間一群小老鼠!”這是青啤前掌門人彭作義1996年對行業的真實描述。據統計,山東目前啤酒產量在500萬千升以上,曾有數十地方品牌。如今這些被喻作“小老鼠”的地方品牌逐漸被收編,啤酒大牌競爭越來越集中。
2008年底,雪花以2.8億元收購40萬千升產能的琥珀啤酒,2009年4月,雪花20萬千升啤酒工程在煙臺福山區奠基。工程總投資3.5億元,占地190畝,同時建立了華潤雪花山東公司。此舉被認為是雪花與青啤在其腹地的正面交鋒。事實上,此前幾年,其銷售團隊就已活躍在齊魯各個角落。正如雪花銷售團隊一市場人士所言,“從東海之濱到泰山腳下,從黃河入海口到微山湖畔,許多超市和酒店里的雪花啤酒銷量甚好,即使在一些不起眼的鄉鎮,同樣能喝到各種規格的雪花啤酒。”煙臺建廠和收購琥珀啤酒之后,雪花在山東便有了“東有根據地,西有大本營”的態勢,其在山東市場的發展將無可抵擋。如今,經過三年深耕,雪花在山東的市場份額已占到1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8月2日,雪花以2.7億元收購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55%股權,這是繼去年雪花以2.68億元競得西湖啤酒45%股權及“西湖”等16件注冊商標后的進一步增持。至此,雪花已全資控股西湖啤酒。
“在西湖啤酒股權之爭上,雪花手段老辣、霸氣的特點充分展現。雖然‘合作’剛剛開始,但結果已經注定。”去年11月,華潤雪花董事總經理王群親赴現場競拍時,一業內專家在其微博上如此評價。
在中國啤酒業內流傳著兩則笑話:燕京啤酒老總李福成想把全國各大企業老總聚到一桌,將全國不同啤酒撕掉商標,倒在相同的杯子里彼此品嘗。李福成認定單憑口感誰也辨別不出自己品牌的酒;華潤雪花總裁王群則說,當初雪花在大連推出新產品,為單瓶定價1塊8還是2塊傷了好大腦筋,因競爭對手的酒1塊9一瓶,定高了怕賣不出去,定低了又怕不劃算。
這就是中國啤酒行業所謂的品牌現實。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對品牌的忠誠度,他們會為極小的價格差距而改變購買決策——誰讓你們的酒味道差不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