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上,食品安全仍然是與會代表委員們關注最集中的問題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志國認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要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依靠全社會的食品安全體系的整體發力,政府推動立法,強化執法力度,企業把食品安全融入自己的企業文化,而消費者自身,也要敢于向無良商家宣戰,只有形成組合拳,才能打贏“保胃戰”。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從市場出現的“毒”大米,用礦物油“拋光”;面粉用甲醛之類潛在致癌物質漂白增韌;銀耳用硫磺熏制增白,到“蘇丹紅”、“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人為造假摻毒的現象比比皆是,觸目驚心。
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而且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關乎社會的穩定和諧。其實,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不可謂不多,制度不可謂不全,但問題的關鍵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督不力、把關不嚴。怎樣才能更好地解決食品安全的老大難問題?正如有關專家所指出的那樣:深層次問題不解決,食品安全保障只是一句空話。而專家所謂的食品深層次問題,就是從農田到餐桌,涉及食品安全整個鏈條。
近幾年,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已經對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生產經營全過程實行以管理為主線,以保護國民健康為第一先決條件。而且,國家和政府紛紛采用先進技術和法律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對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的因素進行有效監控。
而我國食品安全管理中還存在諸多弊端,要么檢測設備滯后,許多有害成分“檢測不出來”;要么標準滯后;要么監督管理乏力,以致群眾戲言:一片面包的安全問題扯出8個部門誰也“管不了”。
為什么我國目前已經有了從技術、法律、體系三方面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卻管不好食品安全?問題是,再完善的法律、制度、標準沒有很好地執行,都等于零。
要打贏食品安全“保胃戰”,必須在法律懲處、制度監管、責任追究等保障食品安全的每個環節,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監管嚴密、追責嚴厲。腳踏實地,真正履責,鐵腕整治。誠然,保障億萬人民的餐桌安全,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常抓不懈,警鐘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