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利潤率低
中小啤酒企業陷困境
年報顯示,2011年,青島啤酒營業收入近231.58億元,凈利潤率為7.5%;燕京啤酒(000729.SH)營業收入為121.36億元,凈利潤率為6.7%。而白酒類上市公司的利潤率遠高于啤酒。2011年,貴州茅臺(600519.SH)營業收入184.02億元,其凈利潤率達到47.6%,五糧液(000858.SZ)營業收入203.5億元,凈利潤率為30.25%。葡萄酒類上市公司的利潤也不俗,2011年,張裕A(000869.SZ)營業收入60.27億元,凈利潤率也達到31.5%。
我國啤酒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各大啤酒企業不斷斥資開拓市場,巨大的市場推廣成本以及激烈的價格戰,導致國產啤酒業的日子并不是那么好過,利潤也并不豐厚。反觀國產白酒近年來卻是頻繁漲價,尤其是中高端白酒,利潤空間豐厚。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主要和行業的特征有關。方正證券分析師張保平認為,“白酒產品在歷史底蘊及文化上差異性大,而啤酒屬于舶來品,品質上無太大差異,價格自然就低?!?/P>
由于進入門檻低,啤酒企業“俯拾即是”,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利潤向大型企業集中,中小企業能盈利的寥寥無幾。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表示,目前,我國啤酒企業四成以上處于虧損或微虧的邊緣,三成以上能夠保本經營,只有兩成左右的企業發展良好,而全行業的利潤主要集中在幾大企業集團身上。張保平認為,各行業紛紛設立準入條件,而啤酒行業至今尚無此類規范,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企業采取規模擴張,而且是強勢的擴張。
國泰君安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目前,行業內還有400多家企業,眼下仍處于搶占市場份額時期。成本上升、規模優勢不足、缺少品牌效應是小企業無法獲得很好盈利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高企,而本身技術和工藝水平都較低的小型啤酒企業,想要繼續占有一定的市場地位,則需要維持原價,這一目標的獲取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
“品牌沒有大企業做得好,價位就上不去。再加上缺少規模效應,也沒有太強大的渠道,自然綜合利潤就不好。”張保平如是說。
此外,啤酒不適宜遠距離運輸,中小啤酒企業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各地中小啤酒生產企業只有在本地建工廠。受規模以及資金的限制,在本地之外,小企業幾乎沒有市場可言。在企業競相搶占市場的背景下,大企業憑借規模效應不斷擠壓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行業整合還在繼續。向健軍認為,隨著我國啤酒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行業利潤會逐漸上升。
“大吃小”格局不變
價格戰將弱化
國內的啤酒行業還處在整合期,其行業集中度依然有待提升。美國前四大啤酒企業市場率占達到90%,而國內啤酒行業前三大啤酒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只近50%。尚普咨詢分析師李紅仙表示:“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以及競爭格局的不斷變化,未來5—10年中國啤酒行業依舊會保持‘大吃小’的形勢,兼并收購將繼續。”
此前市場猜測,青島啤酒換帥或是意欲加快實施規?;鲩L戰略。其強勁的競爭對手華潤雪花等先擴張、再提升利潤的戰略令人關注。據華潤雪花母公司華潤創業有限公司(00291.HK)年報顯示,2011年,華潤雪花啤酒銷量為1023萬千升,而同期青島啤酒銷量僅為715萬千升。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報告顯示,華潤旗下啤酒業務凈利潤率從2006年不到2%提升至2010年的3.2%,這樣的先擴張規模而后提升利潤的戰略似乎已彰顯其優勢。
雖然行業整合沒有結束,但價格戰的弱化已是必然。因為以擴大規模為目的的價格戰終有其弊端。上述報告顯示,2008年前,華潤雪花采用“蘑菇”戰術,持續建立區域強勢、局部壟斷的主市場。大規模效應逐漸顯現,但這樣的戰術卻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2011年雪花單品銷量達到917萬千升,其凈利潤率僅為2.94%,遠低于青島啤酒同期的7.50%。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外資啤酒搶占市場份額的同時,企業欲走出低層次的價格戰,更應注重建立品牌競爭的概念。通過向市場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完善的銷售服務和整體形象來吸引消費者,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形象。向建軍也表示:“加強對品牌的塑造和推廣是啤酒企業生存下來的因素之一?!?/P>
據光大證券研究報告顯示,一季度青島啤酒純生品類啤酒銷量占比為19%,而雪花啤酒的高端產品占比為15%,燕京以及百威正在加大力度投產純生產品。報告還顯示,德國純生啤酒的產量占比達50%左右,日本更是高達95%,而我國產能占比僅在5%左右,生產純生啤酒是產業發展的正確選擇。從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國產啤酒巨頭正在向高端市場轉型,這也是為了提升利潤水平而做的努力。
啤酒行業未來增長空間將主要來自行業集中度提升后的企業銷售利潤率的提高,龍頭企業將成為未來啤酒行業最大的受益者。張保平分析說,“規模小的企業也可能生存下來,但也只是在較小的范圍內,擁有一點點渠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