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中年轉(zhuǎn)業(yè)的冒險故事,原本在中鋼擔任工程師的鐘文清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臺“臺灣APP”節(jié)目訪問時說,他是在網(wǎng)絡才萌芽時接觸到了自釀啤酒,就此展開了他的啤酒人生,為了學習釀酒技術,甚至在40多歲,才遠赴美國舊金山的酒廠,從洗酒桶開始,學習整套的制酒流程,回臺后,忍了3年,最后才全心投入自釀酒廠工作。
但故事并沒有想像的順利,光要搞定從日本買進的二手釀酒器材就花了3個月,他記得第一次釀酒時,簡直是亂七八糟,一早8點進酒廠搞到隔天5點才結(jié)束,且第一批次的酒出爐后,外界反應并不好,主要臺灣人不習慣美式啤酒的苦味,因此他開始改釀德式啤酒,才穩(wěn)定整個營運。
不過,要開自釀酒廠也沒這么容易,眼見生意并沒有想像得好,他們打算鎖定距離墾丁不遠的恒春另起爐灶,并希望能借由介紹啤酒文化推廣啤酒,才有了建立啤酒博物館的念頭。
經(jīng)過7年的收集及興建,終于在3月正式對外試營運,除了啤酒歷史的文獻說明外,來自全球的3000個啤酒杯成了博物館的金字招牌,還有利用收集來的各國各式酒標制成高7米,寬4.8米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也相當引人矚目。
在3000個啤酒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548年德國教堂的啤酒壸,是德國北方用以取代紅酒進行圣餐之用,凸顯了啤酒在德國地位。另外,在整個收藏中,鐘文清特別鐘愛出土自伊拉克、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泥板,上面刻著女子飲酒性交的畫面,而相同的文物也曾出現(xiàn)在大英博物館中,只是更為精美,在臺灣絕對難得一見。究竟在3000個啤酒杯中還有什么故事?博物館中還有什么可觀之處呢?請與我們一起走進博物館,體驗豪邁的啤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