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已停牌數日的威龍股份(603799)發布一系列公告對外披露非公開發行股票事宜,同時宣布于9月13日開市起復牌。
據了解,威龍股份將面向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王珍海,江蘇隆力奇集團,經銷商、高管以及其他發行對象定增1802.34萬股,擬募集資金不超過人民幣6億元用于澳大利亞6萬噸優質葡萄原酒加工項目。
作為國內有機葡萄酒的龍頭企業,威龍一直堅持深耕國內產區,聯系此前威龍成立澳大利亞子公司,此番定增加碼澳大利亞葡萄原酒加工項目,凸顯威龍加碼海外布局的雄心。
前設澳洲子公司后推定增計劃
7月11日,國內有機葡萄酒領跑者威龍股份(603779)發布公告稱擬在澳大利亞投資1200萬澳元設立全資子公司。
8月19日,威龍股份公告稱已于近日取得了山東省商務廳頒發的《企業境外投資證書》,澳洲子公司名稱為威龍葡萄酒(澳大利亞)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是葡萄酒及其他酒類飲料的加工。
9月9日,威龍發布公告稱,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威龍葡萄酒(澳大利亞)有限公司于近日完成注冊。據威龍股份此前發布公告顯示,該子公司投資總額合計6000.96萬人民幣(折合912萬美元),主要經營葡萄種植及葡萄酒加工業務。
威龍股份方面表示,公司此次投資設立澳洲子公司,擇機在澳大利亞收購優質的葡萄園,將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提升優質葡萄原料供應能力,對公司持續經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就在籌備澳大利亞子公司期間,9月5日,威龍宣布因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的重大事項停牌。隨著9月12日定增公告一出,威龍吸引高管、經銷商、業外投資者參與投資澳大利亞原酒加工項目的計劃正式對外披露。
《華夏酒報》記者梳理此次定增方案如下:此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802.34萬股,擬募集資金金額不超過6億元;威龍股份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王珍海,承諾以現金6000萬元參與認購;中鐵寶盈·潤金1號資產管理計劃由中鐵寶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設立和管理,由威龍股份部分經銷商或其核心人員出資2.875億元認購,全額認購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江蘇隆力奇集團有限公司現金2000萬元參與認購。
上述三方將合計出資3.675億元,剩余部分定增股份將面向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保險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以及其他境內法人投資者、自然人等不超過7名的特定對象募資。
本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6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凈額擬投資于澳大利亞6萬噸優質葡萄原酒加工項目。
據悉,該項目將通過威龍股份對剛剛完成注冊的子公司威龍葡萄酒(澳大利亞)有限公司進行增資的方式實施。本項目所需資金總額60,185.10萬元,擬用募集資金投入6億元,其中建設投資48,664.63 萬元,鋪底流動資金11,520.47萬元。
募集資金到位后,威龍葡萄酒(澳大利亞)有限公司將購置土地,建造生產車間,購置并安裝壓榨機、發酵罐、貯酒罐等釀造葡萄酒的相關設備以及輔助設施。
威龍為何加碼海外葡萄酒
在今年5月16日登陸A股市場之前,威龍葡萄酒主產區在山東煙臺、甘肅武威和新疆。直到今年7月11日發布公告稱擬在澳大利亞設立全資子公司,威龍的海外動作才正式對外披露。
威龍為何選擇在澳大利亞建立原酒基地?威龍在公告中解釋稱國外葡萄酒的整體品質較國內葡萄酒較優,主要取決于國外釀酒葡萄原料優勢和葡萄酒生產優勢。
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米爾杜拉市投資建設募投項目,其主要優勢有:一是優質、穩定的原材料,二是較低的原料采購成本。
具體看原料方面,一則澳大利亞的釀酒葡萄采購成本低。根據澳大利亞釀酒商聯盟于2016年7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澳大利亞2016年上半年釀酒葡萄的采購均價在526澳元/噸,折合人民幣約2600元/噸。而公司2013年至2015年自身種植培育的釀酒葡萄和外購釀酒葡萄的平均價格分別為3289.20元/噸,3745.15元/噸和3166.90元/噸,高于澳大利亞釀酒葡萄的采購均價。另外,澳大利亞釀酒葡萄的品質較高,性價比較國產釀酒葡萄更高。
二則逐年降低的進口關稅政策。根據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于2015年發布的中國關稅承諾說明進度表,澳大利亞葡萄酒作為A-5類別進口產品,將從自貿協定執行之日起,在未來的5年內由現行關稅降至0。其中,起泡酒及小于2L容器的進口靜止葡萄酒,關稅將由現在的14%,第一年降至11.2%,第二年降至8.4%,第三年降至5.6%,第四年降至2.8%,并預計將于2019 年降至0。對于散裝葡萄酒及大于2L容量的葡萄酒,關稅減免方案將從20%逐步減少至16%、12%、8%、4%,并在2019年降至0。
此項目建設期為兩年,威龍預計全部達產后可新增年營業收入3.79億元,新增年凈利潤7549.51萬元,投資回收期約6.52年(稅后,含建設期)。
中企能否破解海外并購“魔咒”
如今,在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澳大利亞、智利、南非,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除了洽談日常業務合作外,一個很重要的群體是看酒莊、買酒莊。
從趙薇、姚明、劉嘉玲等明星自己當莊主,到丁磊、郭德綱、黃曉明等名人高調賣酒,再到馬云、沈東軍等商界精英買下老牌酒莊,直至茅臺、洋河、寧夏紅、道和、海昌等國內企業出手并購或控股海外酒莊,國人正在全球開啟酒莊收購潮。國產葡萄酒龍頭張裕更是在2015年收購兩家歐洲酒莊,未來還計劃收購4家海外酒莊。
不過,在國人收購海外酒莊的熱潮背后,是“敗多成少”的尷尬現狀。企業往往靠著資本優勢拿下酒莊,但是在后續的實際經營中表現不佳。
從投資領域來看,酒莊屬于重資產投資,同時由于酒莊屬于農業項目,不少企業需要10~20年才能收回成本;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看,由于不少酒莊存在嚴苛的等級制度,因此酒莊一般都是自產、自收、自釀,這就導致酒莊的產量較小,難以滿足市場化的運作需求;從運營管理來看,中外的管理理念不同,中外團隊的文化融合需要較長的磨合期。此外,國內企業海外并購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國家法律、政策體系、商業環境,中方需要盡快理解和熟悉當地的具體情況。
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國人投資酒莊是出于移民的需要,本身的投資行為可能并無助于行業健康發展。也有部分企業考慮的很簡單,在國外收購酒莊,再把產品全部運回國內銷售。分析人士指出,海外并購涉及品牌運營、渠道運營、客戶拓展、產品布局、人才建設等多個方面,“不考慮把酒賣給誰,不做市場調研準備,到頭來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再來看威龍,盡管挑戰重重,威龍選擇海外并購依然能夠享受到除成本降低外可觀的市場紅利。一是進口葡萄酒對國產酒的沖擊不可小覷,目前進口葡萄酒占據國內不到30%的市場份額,并將會繼續擴大,單純依靠國產酒,威龍的市場風險將會陡增。
二是威龍在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區擁有成熟的渠道商網絡,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但在主戰場浙江市場,這里也是進口酒的主戰場,威龍與進口酒短兵相接,需要有新動作才能突破瓶頸。
借助國外的葡萄酒品質優勢,加上多年積累的“有機牌”品牌口碑,威龍的有機進口酒仍有可期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