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英國和日本向中國大陸派遣知識產權顧問至少已有五年的歷史。隨著澳洲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澳洲也開始效仿這些國家的做法。
以前,中澳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大宗商品,如鐵礦石和煤炭。由于澳洲企業希望從去年生效的澳中自由貿易協定中受益,出口更多的食品、飲料和服務項目,兩國的貿易關系正在進一步拓寬。
據《澳洲金融評論報》報道,首位知識產權顧問班尼特(David Bennett)將于本月前往北京,并于明年開始工作。他提醒那些考慮進入中國市場的澳洲產品盡早注冊商標。
他說:“因為缺乏對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理解。很多(澳洲)企業都遇到了各種問題。”
中國商標法采用先到先得的原則。班尼特說,有的國內企業預先獲知澳洲公司將進入中國市場后,會搶先在中國注冊該公司的商標,然后強迫該公司購買已注冊的商標,或者使用搶注商標的國內企業作為駐華產品經銷商。這是很多澳洲公司在中國遭遇的“典型問題”。
在中國,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十年,之后必須重新申請,注冊后沒有被使用的商標注冊也可以作廢。
澳洲最大的葡萄酒公司Treasury Wine Estates發現,國內大陸市場的一個競爭對手搶先注冊了奔富(Penfolds)的中文商標,兩家公司從此在國內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法庭訴訟。
“奔富商標的事情顯示了澳洲公司在中國失去了商標控制權,如果你留心下這個案例就會發現,這件案子已經花費了數百萬元,而且還在繼續,”班尼特說,“先花500澳元或1000元(注冊商標)就像是(防止類似事情發生的)一種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