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曾被稱為自釀,從最初的前店后廠的小酒館發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后來根據釀造地點和規模的不同,也被稱為家釀等。
上世紀90年代初,自釀啤酒已經出現,1995年前后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期。據相關人士介紹,1996年,芬蘭大使館就已經倡導啤酒愛好者可以通過不同的酵母、麥芽、酒花等原材料在家釀造,找到合適自己的啤酒,但由于時機不成熟而擱淺。
隨著我國居民在酒水消費上的花費增加,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更加多樣,精釀啤酒變得逐漸被消費者知曉和喜愛, 精釀啤酒也因此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期。
從2015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精釀品牌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如牛啤堂、光頭精釀、熊貓精釀等,也吸引更多國外精釀啤酒人來到中國創業,如奧特奇等。
中國人口基數大、消費能力強,是精釀啤酒的沃土,但在投資、地緣、物流等方面的先天優勢無疑助力了中國本土精釀啤酒發展的空間。
資本優勢:投資進入精釀產業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1到2016年間,中國啤酒進口量從64203千升快速增長到646384千升,增長近9倍。就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2016年全球精釀啤酒行業增長迅速。而在中國,這一趨勢同樣存在。
再看資本與精釀啤酒行業的關系,1月2日,“酒花兒”宣布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由IDG資本領投,天使灣、清益資本、金庫資本參投,星漢資本擔任財務顧問。創始人沈愷表示,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新酒廠的建設和新產品的生產研發。
2017年5月,“熊貓精釀”完成1.19億元A輪融資,由華通集團領投,上一輪股東跟投。“熊貓精釀”以瓶裝酒銷售為主,店面為輔,研發了5個系列18款啤酒,運營著覆蓋北京、青島、廈門、成都等地的15家店鋪,其瓶裝酒在60余個城市銷售。
美國釀酒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美國精釀啤酒廠商從1994年的537家逐步增長到2016年4269 家,2015年精釀啤酒銷售額達到223億美元,占美國啤酒銷售額的 21.1%。目前,精釀啤酒在中國啤酒市場占比較之美國的銷售額占比甚至說不上初步階段,只能稱為萌芽。從這個層面來看,中國精釀啤酒發展空間十分巨大。這也精釀領域企業爆出融資消息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投資市場十分繁榮,而精釀啤酒行業也正處于上升期,因此好的市場環境必將為精釀啤酒產業帶來更多資金、資源以及機會。
地緣優勢:土生土長的中國精釀
近來,中國的精釀啤酒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品牌和資本進入了這一領域。進口啤酒不斷增長,國產精釀啤酒到底如何構建競爭壁壘?
在不少從業者看來,這一競爭關系并不存在,都是市場繁榮的表現。但精釀啤酒正處于高速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市場教育與引導都極為不足、進口精釀啤酒迅速跑馬圈地的情況下,形成大的現象級品牌后,精釀啤酒的市場格局或將同當前的中國葡萄酒市場一樣。但中國仍有張裕、長城等大型葡萄酒生產廠,有著悠久的品牌發展史,這是我國的精釀啤酒企業所不具備的。
現下,被從業者承認是精釀啤酒的生產廠多數建廠不足五年,五年以上的廠家可謂鳳毛麟角。
啤酒銷售中最主要的就是“鮮”,啤酒運輸半徑短一直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因此也造就了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啤酒品牌的現象,這個難題不僅僅對于工業啤酒,對于講求口感的精釀啤酒更是如此。
盡管冷鏈等新型物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但也增加了物流成本。
進口啤酒主要仍是依靠海運,溫控、避光運輸不僅僅增大了運輸成本,僅海運這一路程持續幾個小時就增加了產品過期的可能性。在運輸這一層面,我國精釀啤酒發展就已具備先天優勢。盡管進口啤酒也有瓶裝發酵等產品逐步進入中國市場,但其價格昂貴,不容易判斷生產日期等問題依然不好解決。
從葡萄酒發展的過程來看,進口酒仍以干紅為主,但從消費者的實際反映來看,甜酒更適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我國的精釀啤酒廠,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市場調研更加容易,也更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和真實需求。
市場優勢:前景廣闊VS眼下“泛濫”
精釀啤酒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高峰發展期,小酒吧、瓶子店突然多了起來,在加劇行業競爭的同時,也實現了優勝劣汰。
不少從業者告訴記者,北京南城曾經只有兩三家精釀酒吧,如今十公里內就有兩三家。如此大密度的精釀酒吧,已經形成了大面積的“虧損潮”。因此,不少酒吧出了奇招,在酒吧內招募駐唱歌手等。
毫無疑問,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越來越多地接受精釀啤酒高昂的價格,各大啤酒巨頭也在加速精釀布局。當前,哈爾濱、青島、雪花等大型啤酒生產商也有相對小眾的啤酒上市,很多精釀從業者反應口感依然不夠好,但從消費者市場反應來看,銷售情況良好。精釀啤酒與工業啤酒之間本不存在太大的競爭關系,單從發展情況來看,精釀啤酒發展與工業生產型啤酒相比,受天氣、大排檔等因素的影響較小,隨著國外美食進入中國,精釀啤酒與各國美食文化捆綁在一起,已經為精釀啤酒未來的發展開好了綠燈。
從市場教育和傳播方面來看,國產精釀啤酒搭上了這一輪順風車,過去,國內啤酒以德國、比利時為主,如今美國、冰島等國也加入精釀大軍,多國組成的“啤酒大軍”進入中國,傳播精釀文化,為國產精釀啤酒提供了便利。
機遇與挑戰總是并立存在,從當下的形式來看,前有百威收購鵝島開拓中國市場,后又有雪花、哈爾濱等巨頭布局小而精的生產線,對國產精釀市場的沖擊因素會越來越多,如何讓精釀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精釀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