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華夏酒報》及其融媒體平臺刊發的《白酒“出海”,也許可以換個思路》《在德國、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他們怎么看待中國白酒?》《外籍專家提出質疑,白酒是不是一定要實現國際化?》(點擊文章閱讀原文)引發了業內外上百萬人的關注。
在這背后,《華夏酒報》記者發現,在中國白酒國際化的認知上,外國消費者和中國企業始終站在了兩條平行線上,一方堅持要我覺得,而另一方堅持不要你覺得。
那白酒還有沒有必要站上世界舞臺?如果是,到底還要多久?近日,《華夏酒報》記者采訪了酒業的老專家、學者以及意見領袖,一起來聽聽他們怎么說。
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顧問、原副總經理吳佩海:
在白酒的國際化這個問題上,要把方向與路徑和速度區分開來。方向怎么走是一個問題;路徑怎么走是一個問題;采取什么樣兒的速度走,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三者最好不要混為一談。
白酒的國際化應該說是必須要堅持。我們總是講白酒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工藝獨特、品質卓越,但是我們只能在國內銷售,不能到國際上去銷售,這怎么能講得通呢?所以在白酒國際化的方向上,我們要有歷史自信、要有理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要有產品自信,這是我們要堅持的。
至于說我們采取什么路徑,采取什么樣兒的方式,另外我們采取什么樣兒的速度,大家可以討論。但無論如何,不能因為我們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受到一些阻力,遇到一些困難,成效不是很顯著,就放棄我們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這個就好像中國男足,既沖不出亞洲,又走不向世界,但是不能因此說我們足球就不搞了,就取消了,這顯然是不行的。
白酒國際化,我覺得最根本的是要從基礎做起,那就是調查研究,把情況摸深摸透,摸全摸準。國際上對白酒的接受程度不高,原因到底在哪兒?應該有一個權威的分析,但是至今好像沒有見到過相關的報告。“病根兒”找到了,咱們才能說如何對癥下藥,原因沒找到,咱們怎么去找路徑?所以說調查研究是最主要的,這是萬事開頭兒難的一個基礎,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是需要行業下決心去做的事。
飲料酒現代風味化學創始人、江南大學教授范文來:
中國白酒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相容性。什么叫不相容性?就是往白酒里面加水、加果汁、加飲料,加什么都不行,我就是我。反觀外國消費者流行或者喜歡喝的烈酒,不管是燒酒、伏特加還是威士忌、白蘭地,都是可以加任何東西進行調配的。從根本上來說,白酒的不相容性很難改變且重香,而國外消費者重味,喜歡混飲,所以一直以來,我始終有個觀點,就是中國白酒要進入國外市場一定要研究國外消費者的口味,千萬不要像上個世紀的福特汽車只生產一種顏色,生產什么就賣什么。
目前,中餐廳在世界各國遍地開花,但是你每去一個國家吃到的味道都不一樣;再看肯德基、麥當勞等國際快餐連鎖,在本土和中國市場的差異也很大,還有一些飲料,暢銷全球各地,但各地的口感也不盡相同······為什么這些品類都成功了?反過來說白酒國際化,還是要調整相應的口味適應各地的消費者。
有一個行業共識,就是酒的消費從本質上講是文化輸出。酒市場版圖的大小,往往也能反映出其所代表的文化影響力大小。那中國白酒以什么樣的方式,講什么樣的故事才能讓外國消費者聽得懂?中國白酒的文化表達該如何“接地氣”?這是需要全行業深度挖掘和做好持續“種草”工作的。
此外,白酒海外營銷的方式也需要切換路徑做新的思考和探索。縱觀世界酒類市場,威士忌的崛起與流行一直是行業品類發展的典范。我最近在進行威士忌的相關研究,發現日本威士忌、印度威士忌、蘇格蘭威士忌的起勢無一例外,都在營銷上率先借勢出口國的大使館、領事館以及當地的僑胞社區,僑民領袖的影響力做推廣。一方面,他們更了解兩國的文化,會找到酒類輸入的平衡點;另一方面,立足高端圈層,實現自上而下的傳播轉化,更加利于提升酒品牌和品類的影響力。
綜合來看,白酒國際化的發展是一項需要天時地利以及人和的長期工作,既要口味主動求變,抓住切入市場的時機;也要企業精準營銷,聚焦地域差異;同時更需要出口國有影響力的人做文化和品類的背書及輸出。
白酒專家、四川源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鐘杰:
從感官分析科學的角度來說,中國白酒的風味是中國整個發酵食品和各種飲料酒風味的綜合反映。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發酵食品占比高達三分之一,包括調味品、飲品等不同類別,既有植物類發酵,也有動物類發酵。
白酒的這種風味和傳統發酵食品的風味很多時候近似,都是用糧谷、豆類來做原料,然后加入曲進行固態發酵,只不過一個生成了蒸餾酒,一個表現成了日常發酵食品。如果外國消費者不習慣白酒里面的味道,同樣也不會習慣中國的這些發酵食品,這是我們第一個要思考的。
第二個要思考的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并釀造一方風味。我認為,這種風味發酵食品就適合當地人消費。拿白酒來說,因為開放式的生產,每一杯酒都富含了當地的水質、土壤、氣候、空氣、生物多樣性等先天要素,我們的原料當然可以各地采購,但這些先天因素卻是當地獨有的。所以說,天然的風味發酵食品就適合當地人消費,這是長期形成的一種習慣。
那跨地區成為全國品牌的,它是因為品牌、品質和品味打動了愛好者、消費者。但在中國的白酒消費市場上,往往是品牌的張力和面子打動消費者去消費大品牌,這種市場我理解為初級市場。真正意義上的成熟市場,品牌會形成精神調性的崇拜。但遺憾的是,白酒做好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也說明我們的酒水消費尚處在初級市場中,并且在品牌打造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過頭來說,把中國白酒放在全世界的酒版圖中,因為其天人共釀的屬性,形成的品類、成分多樣而豐富,外國消費者選擇、適應、接受都需要很長的時間積累。再加上,我們的釀酒文化、人文文化也與囯外存在迥然的差異,獲得的風味導向自然就會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白酒國際化的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我認為白酒“出海”,教育推廣聯合國際賽事是當下最不可忽略并可以堅持去做的事情。只有讓白酒不斷、反復亮相,才能提高其國際影響力。一方面,要強化起世界酒業教育機構的白酒培訓課程與推廣,目前,在我們的努力下,中國白酒已經作為亞洲地區烈性酒代表之一,正式加入WEST的烈酒課程中;另一方面,通過賽事,讓外國專業負責酒類銷售、采購的人員先適應中國白酒的味,進而培養外國買辦,由他們擔當主角在其國家逐步推廣。至于其他方面的工作,收疫情等因素的影響,現在還不適合全面開展。
渝酒餐謀創始人王順斌:
目前,中國白酒企業“出海”多以參加國際酒類專業賽事為主。參加賽事實際上是一種品質表達,但品質表達最終還是要在消費國對當地消費者講清楚才行。所以建議有條件的白酒企業不妨“走”進國外的飲酒現場和場景,比如說酒吧里面,用白酒作些調酒,構建起消費場景,并在品飲習慣上做出更好的表達來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
當然了,白酒也沒必要時時迎合。有時候以文化為媒介,反而會更容易讓外國消費者產生興趣與購買欲望,特別是在地緣接近的韓國、日本等。他們同屬于東亞文化圈,對中國的三國文化、西游記里的人物都比較熟悉和感興趣。此前,就有白酒品牌專門定制了一系列帶有三國文化特色的包裝,在韓國當地進行售賣,也成功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
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種個例的成功首先在于中國的白酒在日韓等國屬于高端酒,售價高,印象好;其次還要歸功于近些年中國文化不斷輸出,讓周邊國家對我國的文化認知度和接受度越來越高。
毫無疑問,中國白酒和中國文化是結合在一起的,特別是一些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產生的中國故事與很多白酒廠所在的地域都有淵源。但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多數的白酒傳統文化故事并不會讓海外消費者產生共鳴,他們甚至是無感或者是完全不理解的。從這方面來看,文化推廣任重道遠,那該如何突破?或許需要借勢新的文化體系去表達,最好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和文化。
舉個例子,蘇格蘭威士忌品牌尊尼獲加的Slogan是“Keep Walking”(永遠向前),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不分國籍,不分文化共通的感受和愿望,所以它的品牌可以行銷全世界。反過來看中國白酒企業的品牌符號,如果放到國外市場上是否也能引起共鳴?這是值得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