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眾多關于酒業消費趨勢的報告中,“她經濟”出現的頻率顯著增加。這一趨勢表明,女性的消費偏好和行為模式正日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不少觀點認為,女性正在成為酒類消費領域的一股新興力量,并為酒業市場帶來新的機遇。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種高度關注凸顯了女性消費者所特有的影響力,無論是在從業者的數量上,還是在市場中的消費能力上。反映到渠道層面,就是越來越多的酒類品牌開始推出更符合女性口味的產品,同時也采取了更加貼近女性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營銷策略。
然而,《華夏酒報》記者在最近的市場調研中發現,“她經濟”在酒類消費市場上的“份量”,可能與報告中所描述的不大一樣。
女性不是不喝酒,但也不是愛喝酒
“女性消費者在酒類消費方面,根據不同的場景,大致分為三類:輕松小酌、日常禮贈以及商務宴請。在不同的場景,酒品選擇就會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酒精含量較低的酒品,如啤酒、葡萄酒、清酒和米酒等更受青睞,而那些酒精度較高的酒品,在入口時往往較為困難,因此,在滿足女性消費者對愉悅感的追求方面,低度酒更受歡迎。但實際上,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知識普及,也是造成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哈爾濱一酒類連鎖負責人李麗告訴《華夏酒報》記者,在店內,她有時會向女性顧客推薦嘗試一些未曾品嘗過的酒類,鼓勵她們適當地飲用一些烈酒,如白蘭地、威士忌等。但在白酒方面,其還是傾向于根據實際消費場景以及飲用舒適度來進行推薦,因為,大多數女性消費者對白酒持有一定的抵觸情緒,認知也相對固化。
“女性不是不喝酒,也不是愛喝酒,只是工作需要和姐妹小聚之間的差別。”孝德名酒總經理孔祥妮坦言道。
確實,在采訪過程中,不少女性從業者都表示,若非工作需求,她們或許根本不會選擇喝酒,即便是為了取悅自己,酒也不是她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酒類消費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于它與特定場合的需求是緊密相關的,如政商活動或婚禮宴請等場合,酒水是必需品,即使個人不喜歡飲酒,也往往需要順應場合的需求。”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專訪時,廣州龍程酒業營銷中心總經理溫思婷直言不諱地說道,酒類市場的升級與擴容增長主要歸因于經濟增長、消費能力提升以及人口數量的增加,與性別無直接關聯。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消費者,大家的飲酒習慣都相對固定:飲酒者持續保持著飲酒的習慣,而那些不飲酒的消費者也很難被改變。
盡管數據顯示,女性酒精飲品消費的增長速度有所上升,但對個別消費者而言,飲酒頻率的提高實際上反映了復購率的增長,而酒品質量和口感的提升,才是促進復購率增長的前提條件。總體來看,經濟能力和消費力始終是推動酒類消費增長的基礎條件和底層邏輯。
為什么“她經濟”廣受酒業關注?
既然性別并非影響酒類消費市場格局的重要因素,酒也不是女性生活中的必需品,為何“她經濟”卻備受矚目?
“近些年,女性酒類消費被反復提及和關注,實際上是由三點原因構成的。”酒業咨詢從業者劉珊珊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進行了分析:
第一,作為核心消費的補充。目前中國酒類消費市場,男性占絕對主導地位,但黃金飲酒年齡段消費者飲酒頻率下降,與此同時,新一代消費者因選擇廣泛,對白酒偏好不明顯。作為核心消費的補充,原本不受重視或是被忽視的女性消費者,逐漸成為酒類市場升級與擴容的新焦點。
第二,女性消費能力超乎想象。大多數女性消費者在購物時,比男性要感性和任性,她們更傾向于以悅己的方式來緩解壓力。一些酒業從業者注意到了女性消費者的這種購買力,并認為,如果能推出足夠打動女性消費者的產品,很可能引發她們的沖動消費。
第三,家庭消費崛起帶來的新商機。在業界,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家庭是否購買白酒,主要受到女性消費者的影響。因此,眾多酒廠不僅聚焦于商務消費市場,也開始關注家庭消費領域。當前,一種新的消費趨勢正在浮現,即家庭消費中為飲酒而飲酒的現象逐漸增多。許多夫妻都有適量飲酒的習慣,在這一消費行為中,如果以男性消費者為對象,他們往往沒有主動購買酒類的習慣,而女性消費者則傾向于順手購買。
“經濟和思想獨立的女性漸漸開始接受中國白酒作為‘百藥之長’的傳統觀念,并且在追求健康養生的同時,更傾向于選擇那些‘適合自己’的酒品。”鄭州酒類行業協會秘書長關春夏分析指出,這幾年,女性酒飲消費頻次和數額在逐年遞增,特別是女性圈層營銷,發展勢頭迅猛。雖然女性消費者在酒類選擇上更加偏好個性化、低酒精度以及外觀設計優美的瓶裝酒具,但職場精英女性并不滿足于市場上現有的酒類產品。
“她們經常會感嘆,諸如茅臺這樣的高端酒品更多地被視為男性的飲品,而市場尚未出現專為滿足中國女性口味的高端白酒產品。”關春夏進一步闡述,盡管茅臺、汾酒、瀘州老窖等酒企都推出了面向女性的白酒,但這些產品在設計推廣和市場營銷活動方面,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說白了,男性仍被視為白酒消費的主導力量,女性在家庭消費決策中的潛在影響力被嚴重低估。”關春夏如是說。
市場雖有潛力,但要不要專耕值得深思
事實上,如果從購買能力來說,女性酒飲市場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拓展潛力。
“然而,對于目前的酒業市場形態來說,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專耕并不值得。因為針對女性酒類消費的市場營銷,必須采取極其細膩的策略,這涉及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大量投入。”劉珊珊告訴《華夏酒報》記者,若企業有意進軍該領域,首先,必須培養打造爆款產品的思維與能力,并進行周密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市場調研和銷售渠道建設等;其次,還需具備或者招募專業人才,這類人才不僅要深入理解女性消費者的心理和消費習慣,同時,得精通酒類市場營銷策略;此外,在產品上市后,企業仍需持續投入資金,長期開展市場推廣活動。
“一方面,女性消費者展現出更為多元化的特征,對口感的要求千差萬別;另一方面,隨著健康意識的普及,女性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商品。”劉珊珊總結道,綜合考量,如果僅僅是為了產品去做產品,恐怕難以成功。畢竟,女性消費者的感性是基于感興趣,如果天生對酒飲不“感冒”,或者一想到喝酒就心生反感,即便是再華麗的廣告和再用心的營銷策略,也難以打動她們的心。
對此,李麗也表示,女性酒類消費市場可以被視為一片藍海,但需要在營銷上下很大的功夫。參考口紅和香水市場的成功經驗,通過精心策劃和細膩的營銷手段,完全有可能營造出一個專屬于女性消費者的酒類市場,甚至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現象級的市場。
“基于這個思路,開拓女性酒類消費市場,入駐商場專柜或許會是一個另辟蹊徑的營銷策略。”李麗提出建議,獨特品牌調性和高顏值的產品,再搭配精致小巧的包裝設計,說不定能夠迅速吸引女性消費者的注意力。但是,想要取得成功,恐怕還需要長期且持續的投入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