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在第二十二屆古貝春酒文化節暨2024中國北方醬酒文化節開幕式現場,由新華社資深記者、新華網山東分公司原總經理郝桂堯和中國作協會員、古貝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顧金棟聯袂創作的《1983,中國酒事》一書,經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發行。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山東人民出版社社長胡長青,山東省白酒協會原會長黃業立,山東省糖酒副食品商業協會會長薛劍銳、山東省白酒協會會長姜祖模,山東省食品行業戰略發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員郭友武,德州市檔案館館長、一級調研員李紀三,德州市圖書館館長郭峰,古貝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洪昌等出席出版發行暨捐贈收藏儀式。德州市和武城縣兩級檔案館、圖書館接受捐贈并永久收藏。郝桂堯介紹了該書創作背景及主要內容。

王延才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1983,中國酒事》一書以一個白酒企業(古貝春集團)的改革發展史為主線,以“魯酒振興”的宏偉藍圖為大背景,展示了中國酒業的歷史文化、精湛技藝、精神信仰和科學探索。在追溯齊魯名酒古貝春發展歷程的同時,梳理總結“魯酒振興”的決策措施,提出建議意見。同時,該書立足中華文明發展、中國酒業大局,敘述了中國釀酒原料的變遷史,“五谷”的來源,不同時代的角度轉換,與釀酒的關系;大曲、酒具的歷史演變;酒的品類從黃酒到白酒的遞進,以及必備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條件;具體的釀酒技藝和流程;還有五彩斑斕的酒文化。

對于選擇古貝春集團來表現“中國酒事”,郝桂堯在首發式現場指出是基于三方面的考慮:一是“一滴水”能映照整個太陽的光輝,“一滴酒”亦能折射出整個產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古貝春72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酒業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從成立之初的小作坊,到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白酒企業,古貝春的幾次創業,和魯酒振興的步伐高度協調,和中國酒業崛起的節奏非常吻合。他們一方面懷著敬畏之心,天人合一,傳承著釀酒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擦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另一方面,賦予企業以品質、品牌、文化的新內涵,為經過大浪淘沙、處于調整期的中國酒業探索著一條新路,值得大書特書。二是在中國酒業發展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頗具傳奇色彩的勞動模范、大國工匠、技術專家,以及企業領軍人物。古貝春有典型人物,有代表性產品,有情感,有溫度,有故事,使得中國酒業的文學表達更具科學理念、美學價值和哲學高度。古貝春有張子文、周曉峰、徐秀菊、張洪昌這樣的領航者,才使企業這艘大船能夠穿越驚濤駭浪,平穩快速前進。特別是周曉峰,確實有酒一般火熱的性格,為中國釀酒事業奉獻出生命,寫到他時,有好幾次我都流下眼淚;古貝春還有馬紹星、杜安民、吳兆征、董福新等一批專家和大國工匠,他們堅守初心和匠心,追尋從一粒糧食到一滴酒的醉人之旅,探尋著微生物王國的無盡奧秘,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蝶變;古貝春還有和茅臺、五糧液技術合作誕生的中高端產品,以及風靡齊魯大地的“國民品牌”白版酒……這些,都為我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生動素材、生活源泉和精神滋養。三是古貝春集團對于文化的重視,源于骨血,發自內心,融入靈魂。文化,是中國酒業發展的最大軟實力。古貝春人做文化,不搞花架子,而是讓她成為全體員工的身心自覺,成為企業發展的不二法門,成為產品的靈魂和精髓。文學藝術家們紛至沓來,帶來五彩繽紛的文化理念,又把古貝春文化傳播到天南地北。多年來,古貝春人薪火相傳,高舉起大運河文化的旗幟,提煉出“和合共生,開拓奮進”的核心價值觀,企業文化呈現出巨大的文化張力、包容胸襟和奮進動力,所以才能置身魯西北,放眼全中國,和赤水河文化、長江文化等交融碰撞,迸發出更大的新質生產力。我們對古貝春下一步文化能量的爆發充滿期待。
“這里的1983,首先是個物質概念,是古貝元1983,是一瓶中國北方好醬酒的開端與集成。然后才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們以茅臺技藝傳承至古貝春集團的1983年為節點,像兩條魚,既游動在赤水河與大運河的空間大河,又游動在上下五千年的時間長河,往上游洄溯五彩斑斕的中華千年酒文化,往下游述說波瀾壯闊的當代民族產業史”。笑稱“材料供應商”的該書第二作者顧金棟如是說。

編輯: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