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作為擁有超2000年歷史的中國傳統酒類,與威士忌、白蘭地和伏特加等并稱為全球六大蒸餾酒。在國際化熱潮推動及行業內卷、消費動能不足、價格倒佳、渠道虧損、消費降級、品牌集中、銷量緊縮等不良局面下,不少白酒頭部企業紛紛尋求國際市場拓展之路。2023年我國白酒總產量約629萬千升,出口量1.5萬千升,累計出口總額達8億美元,同比增幅12%,看似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但現實是,出口量僅占總產量的0.2%,消費群體也多以海外華人為主,相比威士忌、伏特加而言,影響力仍較小。因此,試圖通過中國白酒的國際化之路來緩解國內市場的壓力,筆者持悲觀態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白酒的口感與世界其它蒸餾酒風味差異過大,這一事實如不能正確對待,相信盲目地去拓展國際市場,必定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中西方飲食結構差異成首要障礙。中西方雖在基本營養素需求上相似,但飲食文化和習慣卻大相徑庭。西方以冷食為主,習慣冷飲,飲酒注重口感純凈度,社交場合還避免味道過重的食物,而中國偏愛熱食、炒菜,飲食文化中香氣是評價食品的重要指標,飲酒也追求酒與菜肴的香味相得益彰。這種差異使得濃郁香氣的白酒難以獲得西方消費者的認同。
白酒與威士忌存在著多維度的差異。一是骨架風味物質。白酒風味物質超2000種,除清香型外,醬香和濃香型白酒揮發性成分顯著高于威士忌。白酒骨架風味呈現“三高一低”,即酯高、酸高、醛高,高級醇低。酯類和酸類是濃香型白酒主要香氣標志,威士忌則以吡嗪類、內酯類和呋喃類為主。酯類在白酒關鍵風味化合物中占比50%,主要為乳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酸類以乙酸、乳酸等低級脂肪酸為主;醛含量明顯高于國外蒸餾酒。而威士忌高級醇種類多,酸性成分源于橡木桶。二是口感風味。白酒風味物質如乙酸乙酯等氣味閾值低、含量高,OAV值高,最顯著的區別是白酒香味濃烈,口感辛辣,甚至部分酒種還有著令人無法接受的泥臭味。威士忌香氣源于原料和橡木桶陳釀,較為柔和,有花朵、香草、水果等多樣香氣。三是飲用調配時風味變化。西方烈酒常調配飲用,如加冰或水稀釋后口感柔和多樣。白酒通常純飲,加冰或水稀釋會造就乙醇濃度改變,影響酯類等風味物質溶解度和揮發特性,產生不良氣味。威士忌的內酯類和揮發性酚類等香氣標志物,稀釋后風味仍良好。
如果想明顯加快白酒國際化的進程,必須解決其產品獨特風味但難以被國際市場廣泛接納這一問題,尤其是酸與酯類物質含量偏高導致的香氣過于濃郁。可通過縮短發酵周期、減少產酯微生物添加、調整發酵溫度、氧氣、pH值等,減少發酵過程酯類物質生成,還可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定向調控酯類生成,也可通過基酒勾兌、二次蒸餾、活性炭吸附等后處理技術,降低白酒中酯類和酸類物質含量。此外,中國白酒普遍酒精度較高,不符合國際消費潮流和健康理念,還需在降低酒精度時,進行風味物質重構,以提升水溶性風味物質含量和種類??朔幕町悗淼娘L味接受度挑戰,如濃香型白酒的“窖香”被部分國外消費者視為“臭味”,要在保持傳統風味的同時,優化風味成分,契合國際口味偏好。
中國白酒雖獨具魅力,但國際化之路任重道遠。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在保持獨特性與文化底蘊的同時,順應國際主流的消費需求,結合中國白酒的特點,積極求變,讓白酒的風味能適應國外的消費習慣,被接愛、被喜愛,才能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但這一過程將是漫長而艱難的,決非一撮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