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普通消費品在今年“國補”政策下應聲而漲,另一邊白酒業則繼續去年的產能跌勢,名酒價格進一步倒掛,庫存壓力疊加而來,行業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那么,為何在消費需求巨變的當下,普通消費品與白酒品類之間形成了如此截然不同的態勢?白酒業該如何扭轉這一頹勢?
年初就轟轟烈烈開始的“國補”舉措,對于消費的促進是實實在在的。
統計顯示,今年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326億元,同比增長6.4%。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7316億元,增長7.0%;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171億元,增長5.0%。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184324億元,增長5.6%。
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6057億元,同比增長6.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69億元,同比增長5.4%。1-5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6490億元,增長5.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6681億元,增長4.9%。
按零售業態分,1-5月,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便利店、專業店、超市、品牌專賣店和百貨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8.5%、6.3%、5.7%、1.8%和1.3%;1-5月,全國網上零售額60402億元,同比增長8.5%。
在京東等平臺上,電子產品的頁面上“國補”二字隨處可見,動輒20%左右的補貼比例,有力拉動了消費。
與此同時,白酒業表現如何?統計顯示,5月,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白酒(折65度,商品量)產量29.1萬千升,同比下降13.4%;1-5月,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折65度,商品量)產量159.7萬千升,同比下降7.6%。
今年以來,白酒產能仍然呈持續下降趨勢,這就意味著,在庫存加大、動銷趨緩的影響下,上游的產能也受到了實質影響??梢?,白酒行業今年以來的市場零售承壓,很難有普通消費品那樣遇“補”而銷售額提升的狀態。
那么,為何白酒業與普通消費品的境遇截然不同?
首先是“國補”的對象并不涵蓋酒類商品,從2009年開始實施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對新能源車做重點補貼,其后,這種“國補”覆蓋范圍,擴大到了電子類產品。
今年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數碼產品首次被納入補貼范圍。
1月15日,商務部等5部門辦公廳印發《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購新補貼實施方案》,提出1月20日起買手機最高補500元。
在消費品領域,房子、白酒類商品都沒有享受到國補政策,前者是出于“房價調控”,后者則較為特殊。
業內人士認為,白酒總體消費量在國民消費總量中占比不大,并非是受到重視的行業。其次,煙酒類商品由于特殊性而并不屬于受鼓勵的行業,因而沒有被納入國補。
在國家層面促進消費的相關政策不斷擴大覆蓋面的情況下,白酒等商品也未被納入其中。
6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意味著,“促消費”的政策進一步獲得金融層面的支持。
這份《意見》提及,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針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旅游、教育、居民服務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的各類經營主體發放貸款;鼓勵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通過債券市場募集資金,推動智慧養老、智能醫療等消費產品提質升級;拓展多元化消費融資渠道。發揮汽車金融公司專營特色功能,豐富居民購車消費信貸產品供給。
這意味著,符合未來國民經濟需求走向的智慧養老、智能醫療獲得補助,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購車需求得到補助,覆蓋基本消費需求的餐飲、文體娛樂、旅游、教育等獲得補助,不在此列的白酒依然未能獲得補助。
其次,今年以來,政策層面的導向,對白酒業造成一定的沖擊。
今年5月發出的“禁酒令”,如同2012年的那波“禁酒令”一樣,對高端白酒造成明顯沖擊,飛天茅臺的市場零售價進一步下探。
總體而言,在消費更趨理性化、消費升級浪潮已過的情況下,在所有消費品普遍承壓的情況下,部分消費品在“國補”刺激下創出銷售小高潮,而白酒業則需要直面更為嚴酷的市場環境。欠缺外部刺激手段的白酒業,想要渡過這一波難關,必須放棄幻想,以自驅力為動力源,以自我革新為內核,來適應急劇變化的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