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葡萄酒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出臺,這是對國家《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的細化。
《葡萄酒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頒布正逢其時。改革開放以來,從葡萄酒行業的自身發展來看,成績較大;但與業績白酒、啤酒行業相比,令人略感遺憾;同咄咄逼人的進口酒相比,令人倍感壓力。特別是1987年國家計委、輕工部、商業部、農業部聯合提出的酒業發展“四個轉變”的方針,在政策上、輿論上給予葡萄酒極大的支持,但25年來無論在商品市場還是在資本市場上,葡萄酒始終是酒業里的“小兄弟”。個中原因,值得反思。
鑒于此,該《規劃》對葡萄酒行業的歷史現狀做了全面的總結,對發展的方向、目標、措施做了明確的規定。特別是《規劃》中提出的“四個工程”頗有新意,對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很給力。
一是原料保障能力建設工程:要鼓勵加強釀酒葡萄品種區域化與砧木選育,建立釀酒葡萄種植示范基地,保障釀酒葡萄原料的質量和供應。
二是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工程:要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實現關鍵裝備自主化,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節能減排。
三是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程:要完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檢測監測體系、質量標準體系、誠信管理體系,對質量管理實行全過程控制。
四是品牌文化建設工程:要求加快優勢品牌的建立與推廣,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將品牌文化貫徹到產業鏈的各環節,加大技術、人才引進力度。
“四大工程”涵蓋了葡萄酒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不能隨意割裂。它既有硬件的規范,也有軟件的要求,既有規模發展的指標,也有結構調整的指引。
原料保障工程夯實了葡萄酒發展的基礎與前提。眾所周知,釀酒葡萄種植是葡萄酒生產的第一車間,沒有品質優良、品種豐富、數量充足的釀酒葡萄,葡萄酒的發展就無從談起,葡萄酒的質量和個性化就無法保證,中外葡萄酒產業的差距也無從縮小。因此,必須改變種植與釀造脫節的困境,打破行業發展的“瓶頸”。
科技創新工程揭示了葡萄酒發展的關鍵與精髓。葡萄酒行業要擴大影響力、競爭力,加大技術進步力度,完善自主創新機制,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產業優化轉型升級。深化改革、全面創新,是推動葡萄酒持續健康發展的不二法則。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質量安全工程彰顯了葡萄酒發展的核心與要害。完善種植、采購、釀造、灌裝、檢測、追溯、召回的全產業鏈管理,以保障生產高質量的葡萄酒,這是硬件約束。同時要促進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根據《葡萄酒行業準入條件》,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