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轉型需要的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制度,而不是政府的扶持或補貼。今后5年,中國經濟仍處于一個比較穩定的高增長時期。
政府提供什么?政府最好不要管,既不要刺激它,也不要提供什么服務。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建立制度,為企業提供自由的成長空間。
我們政府一直以來總想為企業做好事,發展這個行業,引導那個產業,到最后卻全變成壞事,因為政府一扶持一號召,媒體一宣傳,分析師一忽悠,企業立馬就一窩蜂地全跟上來,甚至不少企業還會拋棄原有的產業改投政府支持的產業,自然就毫無市場競爭力可言,企業的生產目的變成了跟風,純粹為了補貼而從事這個行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本來發展得很好的產業,不到兩年就出現產能過剩,更不用談朝陽產業。
市場上很多產業本來發展得挺好,但政府一引導一號召,產品價格馬上就下來,賣得比白菜價格還便宜。這些教訓值得反省,政府應該做政府該做的事。
中國企業過去吃虧就吃虧在老是瞧不起自己做的事,不停地東張西望。
企業把自己一技之長、幾十年積累起來的東西發揮好最重要,在這點上,包括媒體、學者和政府人為地唱衰或吹捧某行業都是不對的,因為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老覺得自己不專業,轉而從事自己不熟悉的產業。好不容易積累一點東西,受點誘惑又給扔了。
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應該在7.8%左右,2013年肯定在8%以上,2012年前兩季度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低谷,但這種低谷不會無限持續和擴大。
今后5年,中國經濟將是一個比較穩定的高增長時期。
所謂比較穩定的高增長期,就是經濟增速在8%左右。在此階段,政府切忌對產業調來調去,認真搞好改革就好。
中國經濟遠沒有外界評論的那么悲觀。中國的優勢以前是低成本,現在是產業集群。現在有國內企業轉移到越南等地區發展,因為那些地區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但這些地區在物流服務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供應鏈服務等方面跟不上。
中國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取決于將沿海的產業轉移到河南、甘肅等內地省份,而不是讓其流失轉移到越南,這也是中國解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策略。
現在已有不少企業開始從沿海遷往內陸,在內陸省份設廠,因為內陸原有的低成本優勢還繼續存在。甚至有些地區屬于產業鏈式,內遷也是一個集群一個集群地遷。如果我們這個優勢能夠繼續保持,更多的企業能夠回到內陸地區去,中國下一輪的發展仍然具有巨大潛力。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