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行業經歷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后,在2012年底遭遇了政策和產品質量的雙重壁壘。看似依舊繁榮的白酒品牌似乎正逐步喪失繼續繁榮的內在和外在動力,行業的調整期近在咫尺。
2001年8月,貴州茅臺掛牌上市,十多年后,其股價暴漲35倍。身價暴增的不僅僅是茅臺,白酒板塊的平均估值都增長了50倍,而國外高濃度烈性酒上市公司僅為10~15倍。在中國股市10年“零增長”的背景下,白酒行業交出了一份極為耀眼的成績單。
中國白酒,特別是以茅臺為代表的高端白酒們之所以能賺得金山銀山,除了受益于中國近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紅利外,饑餓營銷、營造稀缺功不可沒。
每一年的央視黃金時段廣告招標更是在全國民眾面前把這種稀缺的氛圍營造得更加濃烈。參加央視招標既是因為央視黃金時段廣告是白酒營銷的絕佳陣地,又是在資本市場面前做個姿態,表明自己“不差錢”,給投資客們甚至經銷商們吃顆定心丸。
當市場普遍認為高端白酒稀缺,那么價格的上漲也就不可避免。在這一大背景下,貴州茅臺以毛利率91.57%穩居榜首,山西汾酒以76%居于次席,連續多年25%以上的行業增速更是羨煞無數大佬。所以,柳傳志、史玉柱等資本大佬紛紛殺入白酒行業。
但一紙“禁酒令”給幾近瘋狂的中國白酒行業潑了一盆冷水。2012年3月26日國務院召開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禁止用公款購買高檔酒”。2012年12月,中央軍委印發《中央軍委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十項規定》。其中,在有關公務接待上的要求是“不安排宴請,不喝酒,不上高檔菜肴,不送紀念品和土特產,不安排住地方賓館,住招待所不增配高檔生活用品。”在“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的消費特色之下,這一禁令無疑于釜底抽薪。而高端白酒動輒千元以上的價格,使得單一模式的公務消費很難在短時間內變為民間消費為主、公務消費為主的雙軌機制。丟掉了一大塊公務消費市場的中國高端白酒,調整期還會遠嗎?
此外,白酒企業在大肆營造稀缺的同時不斷擴充產能。2011年白酒產量達1025萬千升,2012年可能突破1100萬千升。高端白酒們同樣不遑多讓,2012年,茅臺的基酒產量可能達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到4.5萬千升,而五糧液更是擴充10萬千升的產能,洋河、水井坊等也積極擴軍備戰。
中國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一定是原生態釀造,需經過經年累月的發酵和醞釀,而這遠非一朝一夕之功。與此同時,近來頻頻曝光的“勾兌門”、“塑化劑風波”等一系列問題將白酒行業推向了懸崖邊緣。
當然,產能大躍進是引發白酒行業質量危機的罪魁禍首,但究其根本則是質量鏈出現了問題。農作物的種植、制曲、發酵、包裝等一系列的環節都必須嚴格保證,不能有絲毫紕漏,任何一環出了問題,產品質量都無法保證。
1999年6月,可口可樂在歐洲深陷質量危機。比利時有120人、法國有80多人在飲用可口可樂之后,出現嘔吐、頭昏眼花及頭痛等癥狀。一周后,中毒原因才被查清——包裝瓶受到污染。除此之外,可口可樂還爆發過多次的質量問題,但可口可樂始終屹立不倒。為何?因為每一次的質量危機之后都會進行質量鏈的整合完善。但多年來大躍進式的中國白酒品牌們似乎并沒有打通質量鏈,更談不上危機之后的修復。
2013年,中國白酒的調整期即將來臨,行業洗牌不可避免。
危險與機遇并存,節點又是另一個起點。行業洗牌一方面為新的白酒品牌提供了市場機會,同時也為中國白酒回歸傳統、回歸品質、回歸價值積淀、重返民間、品牌重塑、回歸良性發展、擠掉泡沫奠定了基調。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