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證券化,這個命題其實有點小“偽”。其一是相對于目前全年近4000億元的總產值來說,大約10個億的“證券化”產品微乎其微。其二是雖然實現了憑證式可交易,但不少業內人士還是將其視為特別形式的“團購”及產權或期權網絡交易。
不過,白酒證券化的確是一個新興起的潮流。觀察一個潮流的來勢和去勢,在波濤洶涌或靜水流深之中,明了兇險或機遇之所在,有助于在順勢而為、逆流而上或隔岸觀“水”之間作出行為選擇。
目前,白酒證券化做得比較程式化的是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和貴州白酒交易所,而開始上規模的則只有前者。在白酒證券化程式上,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極力參照股票IPO發行和交易模式,設置了發行審核、路演、申購、掛牌和及時交易等如出一轍的程式。
既然白酒證券化希望像股票尤其是國內A股一樣來運行,那就正好用A股的發行、交易和投資狀態來剖析白酒證券化。
A股最初的設立目的就是幫企業融資,然后才是讓投資者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成果。
在這個第一原則之下,投資者的利益至今得不到有效保護,以至于新中國股市運行了22年,改革的呼聲卻愈演愈烈。
因此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白酒證券化最大的受益者自然就是發行方,也就是酒企。首先是酒企實現了瞬間融資。
據稱西鳳的國典鳳香實現了7分鐘進賬6億元。酒企還能從證券化中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價值,獲得高端客戶“數據庫”等。
白酒證券化第二大受益者是誰?是證券化平臺,即交易中心。它可以收取的費用包括發行服務費、買賣雙方均須支付的交易手續費、倉儲費、保險費等。另外,A股市場上,客戶交易賬戶余額是計活期利息的,但白酒證券化交易市場上,賬戶余額不計付利息。利息誰拿?應不出交易中心和資金托管銀行之手。實際上,穩賺不賠的便是交易中心和銀行。
另外,承銷商作為重要參與者,收取承銷相關費用,自然也是獲利的。不過由于有包銷比例,承銷商還要承擔一定風險。
風險系數最高的當然是投資者,這跟A股市場一樣。其風險首先在于交易價差。其次由于交易不活躍,還有退出風險。再次就是平臺規范風險了,“文交所”的前車之鑒不可不察。
筆者曾撰文《把酒賣給誰》,白酒證券化實質上也是一個把酒賣給誰的問題。本質上是消費品尤其是快速消費品的白酒,如果最終不賣給真正的消費者,再被金融和證券化注入泡沫并放大泡沫,那么投資普洱、紅木家具等另類理財產品中曾發生過的悲劇,或許也難以在白酒證券化的浪潮中避免。
證券化是一個好東西,它可以幫助發行方解決融資問題和債務問題,也可以促進投資和消費,但也正是美國次貸危機最終引爆了本輪曠日持久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別忘了“次貸危機”的全稱和本質,正是“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危機”。
鑒于白酒證券化在體量上實際還相當小,因此將它與美國次貸危機相提并論未免“上納上限”,但是,在平臺方、發行方和相關利益方樂此不疲、一片溢美之聲的白酒證券化潮流中,要掏出真金白銀的投資者尤需謹慎了。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這首小令妙極了。只不知,在白酒證券化的風雨疏驟中,酒殘幾何,肥了誰,又瘦了誰。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