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經濟是什么形勢,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所謂的“冰”是實體經濟不景氣、股市樓市低迷。“火”呢,體現在高檔樓盤、豪車、高檔奢侈品、高檔古董藝術品一片火爆。
這寓意著什么?發燒,生病,就是這種感覺。生病就是冰火兩重天,額頭會發熱是火,但身體卻冷得要命,要蓋被子。一樣的道理,現在經濟也生病了。
那么,中國經濟到底生了什么病?是制造業危機和產能過剩危機。中國一直以制造業大國自居,但在產品研發、渠道物流、關鍵零配件這三個重要環節上,卻沒有話語權,導致定價權逐步喪失。
中國制造業由于喪失了產品定價權,致使利潤過低,從而導致制造業的實體經濟資金大量退出,這些應該投入實體經濟的錢,進入樓市、股市,催生了樓市、股市泡沫。
我們不要把危機簡單歸于外部原因,沒有金融危機,沒有歐債危機,我們一樣要面臨這些危機。稅費過重、資金成本太高、生產成本優勢不再,這是中國制造業目前的三大困境。分析比較一下中美兩國企業,中國制造業除了經營環境惡化外,還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隨著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的爆發,外貿需求大減,加劇了國內產能過剩,制造業營商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2015年,中國制造業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么,中國制造業如何“化險為夷”?那就是發展智慧產業。
&nbs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p; 很多人只知道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沒聽過智慧產業。智慧產業就是美國的第四產業。美國的智慧產業革命已經悄然實施了10年,這10年里,美國通過智慧產業革命,全面拉抬了制造業效率,已經取代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美國用工下跌了28%,但是效率卻大幅提升,美國制造業的產值提升超過50%,工人工作效率提升超過20%,而工人工資僅增長2.8%。相比之下,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貴,而效率沒見有多大提升。長此以往,中國的制造業相比于美國將沒有太多優勢。
什么是智慧產業?智慧產業對于制造業而言,就是把每個生產節點進行優化,只干小事,不做大事。
例如,美國發現由于天氣、材料等原因導致電纜耗電損失7%,他們的智慧產業于是進行節能研發,避免了這7%的損失,這樣利潤就增加7%。德國郵局找到美國智慧產業幫忙之后,物流成本下跌1%,但整體利潤提升了24%,原因就是把每個部門的成本都減少1%,這樣加在一起公司利潤就增長24%。
智慧產業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出路。大家都說產業升級,做品牌做內銷,但沒那么簡單。只有把智慧產業引進去,降低各個環節的成本,提高利潤,才能讓中國制造企業實現“偉大升級”。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