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葡萄酒熱潮無疑比西方國家來得晚,而不同的時期則意味著不一樣的市場環境。美國人真正開始對葡萄酒產生興趣應該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1970年至2004年,美國加州的酒莊數量從240家漲到了1700家)。那時候沒有互聯網,獲得知識的途徑相對今天比較狹窄。
今天,交通方便、通訊發達、互聯網普及,使得市場局面大大不同。在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之前,書籍幾乎是唯一能夠使酒評家以及葡萄酒記者的評論傳遞給讀者的媒介。但是書籍存有三個問題:一是發行量有限,無法抵達所有家庭;二是不免費,唯有真正的發燒友或者專業人士才會愿意花錢購買;三是缺乏互動性,作者能發表意見,但讀者沒辦法回應。互聯網的普及完全解決了上面三個問題:一,原來的幾千或幾萬個讀者可變成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人!二,網上有成千上萬的免費文章供給網友們免費閱讀,由此可以接觸到龐大的消費群體。三,許多文章設有留言功能,方便讀者發表自己的意見,因而加強了互動性。即使沒有留言功能,博客、微博等的出現,也為讀者在自己的免費空間里發表自己的觀點提供了可能。
大家都認為美國酒評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對葡萄酒界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歷史上沒有過如此極具影響力的人。甚至有人認為,他的影響力,不會有人能夠超越的。我覺得未必!首先,要了解到他的觀點、他推薦的葡萄酒等,我們必須要買他的書,或者在他的網站上支付99美金的年度會員費。
因此,我們不難想象,注冊他的網站的人,都是專業人士,或是葡萄酒資深愛好者,普通消費者不會為了偶爾買一兩瓶葡萄酒而去花這么多錢。所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以,我們可以說他對消費者的影響是間接的,他的評論是由專業人士傳送到終端買家。如果普通老百姓能夠隨時隨地參考帕克的評論,那么,我想他的影響力可能會大幾倍!
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無論羅伯特·帕克還是其它國際性酒評家,他們大多數都不會說中文,對中國文化也缺乏了解。要能夠打動中國消費者的心,掌握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我覺得將來影響中國市場的人或組織是善于使用博客、微博或其它大眾化社會媒體的,并且對中國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迄今為止,各國的葡萄酒行業協會做得不錯——他們通過中國辦事處或者中國的公關公司成功地舉辦了各種活動,得到了專業人士以及消費者的青睞。雖然如此,葡萄酒行業協會也存在幾個問題:它們的活動都是臨時性的,因而難以產生可持續的影響。另外,他們的目的性太強——宣傳他們產區的葡萄酒,因此難以獲得大眾的徹底認可。
我堅信,將來影響中國人的就是中國人。隨著葡萄酒市場的發展,中國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專家。他們不僅越來越精通葡萄酒文化,而且也了解中國文化,并且能夠在相對獨立的位置上持續性地影響市場。最終,我敢預言,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他(她)不僅會影響中國市場,更會影響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