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和2014年,企業界不要再指望政府出臺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企業界要忘記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經濟過熱時候的超常態表現,回歸理性發展。
市場經濟的正常狀態就應表現為激烈的競爭,什么東西生產出來都好賣的狀態是“變態”,是經濟過熱。市場經濟的正常狀態是要努力、執著、專注,要兢兢業業每天打一個算盤,要想辦法找到自己的特殊競爭力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從哪里都可以賺到錢。
企業不要還拿著過去經濟過熱的情況作參照,沒達到那個境況總覺得不過癮,企業應當調整一下參照標準和心理預期……應當認識到經濟過熱時候的機會不會再來了。今天,政府的職能在逐漸轉變,政府今后希望創造條件讓企業發展,而不是成天給企業一些補貼。
過去兩三年來,雖然“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說法基本上沒有變,但政策實際上是在不斷地調整。過去的這兩年來,寬松已經變成了緊縮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也已經在緊縮了。如果2013年保持8%的增長不成問題,貨幣和財政政策都應該回歸中性。所謂回歸中性,就是既不刺激,也不緊縮。
目前,普遍討論的中國進入了低增長時代的說法不科學,8%左右可能正是中國的正常增長。
一方面,中國二三十年絕大多數時間都不是兩位數增長,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4年的七八年時間內中國的增長都在6%、7%,而當時的政策還要通貨緊縮。另一方面,回顧過去20年,中國的增長速度超過9%一定通貨膨脹,超過10%一定通貨膨脹加資產泡沫,不是股市泡沫就是房產泡沫,所以兩位數增長意味著過熱增長。
長期而言,中國企業的市場潛力巨大,新興市場國家有40億人要加入到消費市場,這40億人的收入雖然相對比較低,但是正在增長。現在世界經濟的50%是新興市場,2013年新興市場國家的GDP將第一次超過幾個發達國家。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滿足這40億人的基礎產品制造不能丟。尤其是在呼吁轉型轉產的當下,企業要認識到40億新興消費群體的需求,不能盲目轉型轉產丟失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