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并購市場體現出兩大特點:一是海外并購熱;二是資源性行業與某些亟需品牌與技術的制造行業并購熱。
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1月初發布數據顯示,在清科的研究范圍內,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了991起并購交易,其中披露金額的883起并購涉及并購總額507.62億美元;與2011年的1157起并購及669.18億美元的交易總額相比,2012年案例數同比下降14.3%,并購金額同比下降24.1%。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雖然從案例看,國內并購多于海外并購,國內并購837例,海外并購112例,但海外并購的重要性在上升。
海外并購熱,主要是企業獲取資源為未來發展獲取先機,其次是獲得品牌與技術優勢,食品與機械制造領域的并購就是如此。
國內企業之間相互并購少,一是因為同業之間同質競爭,你有的我有,你無的我也無,無法通過競爭實現優勢互補,無法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制造業快銷品的盛行,品牌企業熱衷于把下游制造企業納入自己的代工基地,而非進行并購。企業更愿意擠垮對手,以白菜價把對手收入囊中。
國內并購劣勢顯示在高昂的成本中,不僅資金成本高,并購者無法獲得相應的管理權。即使并購成功成為大股東,控股股東也無法撼動受到地方保護的高管,并購者無法獲得相應的權利。國企不習慣國內并購,只習慣于拉郎配式的同行資產劃撥,我們很難把以往中國三大航空公司吞并小航空公司的案例稱為并購,同理,目前中鋼集團正在從事的談判也不叫市場化并購。
每一輪調控都使國企力量更強大,尤其是房地產領域。近日,一份根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所作的統計顯示,2012年,北京房企商品房銷售金額排行榜中,北京城建、中海、保利、首開、中國鐵建、中化方興等國企以迅猛的態勢搶占了前十名,民企只有龍湖、SOHO中國尚存。地產老大萬科在北京已跌出前三。而萬科在北京市場的合作方,均是清一色的國企。SOHO中國銷售的產品類型均為商業、辦公單元。
有一則案例可以印證國內并購市場的非市場性風險。日前,卡特彼勒公告稱,發現去年6月完成收購的全資子公司鄭州四維機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多年來存在蓄意的不當財會處理,導致卡特彼勒去年四季度出現5.8億美元的非現金商譽損失,相當于減少每股盈利0.87美元。
這宗交易涉及數據造假、盡職調查不力,事實上,對于當地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大企業的盡職調查,常常不受歡迎,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并購把過往的“難言之隱,一洗了之”。
中國企業之所以愿意出口而不愿內銷,原因之一是出口成本低內銷隱性成本高;中國企業之所以熱衷于海外并購,而不愿在國內并購,重要原因是國內并購無法獲得足夠的權利,隱性成本過高。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