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兩會”期間,茅臺集團降低2013年的目標再次引發關注。
1月27日,在貴州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貴州省十二屆人大代表、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發言說:2012年,茅臺酒實現產量3.3萬千升,茅臺銷售額實現352億元。根據市場情況,2013年,茅臺力爭實現銷售額增長18%,達到416億元。
茅臺如今的主動調速,與半年前的“氣吞萬里如虎”形成鮮明對比。
2012年7月2日,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書躍曾表示,茅臺集團爭取2013年收入提前兩年實現500億元,2017年提前三年實現1000億元的目標。隨后的7月3日,在提前三年完成千億目標的刺激下,貴州茅臺當日位列白酒股漲幅第一,截至收盤,上漲5.41%,股價站上250元,報254.94元。7月4日,貴州茅臺股價再漲1.46%,報收258.66元,盤中創出259.9元的歷史新高。
茅臺的股價之所以大漲,是因為大家認為茅臺可能調整了戰略,又開始提速發展了。不過,為了打消外界的疑問,茅臺股份發布聲明稱,上述發言并非是對貴州茅臺業績的預期、承諾和表態,此前的發展戰略及規劃未發生變更。
最初,茅臺“十二五”的戰略目標僅為到2015年,茅臺酒生產達到4萬千升,銷售收入突破260億元(含稅)。但隨后,茅臺集團的“十二五規劃”卻不斷提速。2011年,茅臺在產能目標不變的前提下,將銷售目標調整至400億元(含稅),較之前大幅提升高達5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4%。
2012年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在全國兩會期間對外透露,根據實際情況,茅臺集團對原有的“十二五規劃”進行了調整,到2015年,該集團白酒產量將達到10萬千升,銷售收入突破500億。這是自2011年3月21日茅臺集團制定“十二五規劃”以來,第二次提速。
2012年,對于茅臺來說,是極為困難的一年。在“塑化劑風波”尚未平息的情況下,保價被發改委處罰、中央軍委“禁酒令”、地方政府“禁酒令”等不利消息紛至沓來,而茅臺又是焦點中的焦點,每次風波都受到一定的沖擊。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指出,茅臺作為高端酒的代表,其70%~80%的產量用于特供、團購及部分企事業單位供應,20%~30%的量通過專賣店等渠道到達普通消費市場,政策上的限制對茅臺等高端酒的打擊最大。以貴州茅臺為例,2011 年,貴州茅臺共生產茅臺酒及系列產品基酒39,532.62 千升,同比增長21.22%;實現營業收入184億元,同比增長58.19%;營業利潤123.4億元,同比增長72.27%;實現凈利潤87.6億元,同比增長73.49%。
1月25日,貴州茅臺發布的2012年度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預計貴州茅臺2012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0%左右。
不過,筆者根據上述數據算出,201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達到131.45億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增速減緩13.49%,比2012年前三季度增速減緩8.62%,比2012年第三季度增速減緩56.06%。
經歷過2012年的種種磨難,茅臺變得更成熟了。2013年對于茅臺來說,依然難言是風和日麗。那么,作為白酒行業老大的茅臺,此次下調2013年銷售目標能否幫助其渡過危機呢?
筆者認為,茅臺集團主動下調銷售目標是明智之舉。隨著產業環境、政策法律環境的變化,茅臺主動調整自己的戰略顯示出企業的市場化意識,調低目標既可以減緩經銷商的壓力,又能使企業更從容的面對困難。
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歷過風雨洗滌的茅臺,未來走得會更加堅定。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