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報》文章 連日來,席卷歐洲的 “馬肉丑聞”呈現愈演愈烈之勢,食品安全事件再次聚焦公眾的眼球,讓大眾的神經變得敏感而又脆弱。
&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nbsp;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一》中就有“懸牛首賣馬肉”之說,世易時移,當下席卷歐洲列國的牛肉標識欺詐事件,非春秋筆法,乃真實演繹。歐洲的食品安全機制應該說還是相當健全的。食品特別是肉類制品的“溯源”機制,理論上講,保證了每一塊進入市場、最終進入消費者口中的食用肉,都能找到出處:在哪里出生、長大、在哪里被加工等等,但“害群之馬”依舊能一馬平川如入監管真空。
“馬肉丑聞”引發了一場食品安全信任危機的同時,也深刻地反映了道德層面的問題。遏制不誠信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多措并舉、綜合治理。從某種角度來說,要想真正做到食品安全需要在三個層面上努力,那就是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人不想、不敢、不能去做影響食品安全的事。
不想,靠的是企業自律。這就需要營造全社會誠實守信的氛圍,弘揚高尚的價值觀、道德觀,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喚起人們的良知。企業要認識到,食品安全與否直接關系到億萬消費者的生命和健康,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的體質和未來,如果不能認識到這點,就沒有資格生產食品。
部分違法者貪圖利益,雖然明知問題所在,卻死不悔改繼續生產經營。或者被查后先避過風頭,重整爐灶再造假。對生產經營者違法經營的處罰力度,如果只停留在罰款層面,治理效果不太理想。
筆者以為,必須像打擊其他刑事犯罪一樣,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保持高壓打擊態勢。北京市所通過的修訂草案中,明確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生產經營不符合安全標準或者有毒、有害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終身禁入行”抬高了食品安全生產經營的門檻,加大了違法成本,將違法犯罪的商家連根逐出食品生產的行列。當然,“終身禁入行”也不是一帖萬能的靈丹妙藥,尚需各種配套措施的跟進,多方聯手發力。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