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來自酒類行業特別是白酒行業的代表委員們,對企業發展和市場前景表現出充分的樂觀情緒,很多代表委員暢談擴大產能規模、提升產品結構。
時隔一年,在今年的兩會采訪中,“節點”、“調整”、“過冬”這樣的字眼頻頻吐露于酒業代表委員口中。一股新生力量正在酒業內部凝聚起來,本報兩會特派記者所聞所見的是,酒業代表委員沒有因市場壓力而保守彷徨,也并未將酒業近期以來遭遇的種種風波簡單歸于外部誤解,而是深刻審視自身,積極思考酒業創新調整的方向和方法(詳見本報A8~A18相關報道)。
酒業當下所處的節點階段,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是從片面追求“更高、更快”,向注重發展質量、強健企業“體魄”,實現“更強”目標的持續發展轉變。
首先是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產品力更強。這里所說的產品力,已不再是過去那種僅靠奢華包裝、概念炒作來支撐的脆弱“泡沫”,更不是通過設定“天價”來表現產品高端屬性的“逆反行為”。而是通過準確把握消費趨勢,充分迎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使酒類產品更加貼近市場,重新回歸大眾主流。如全國人大代表、金種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鎖炳勛所言,“找準定位比占據高位更重要”。通過層次合理的“基石”保障,酒業產品力才能具備不斷提升的落腳點和著力點。
其次是文化力更強。特別是針對此前一段時間酒類行業屢次遭遇的形象危機,酒類企業此前的文化“誤導”問題被廣為詬病。此次兩會期間,很多酒業代表委員均著重提到了酒業文化創新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沱牌舍得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樹平表示,白酒文化要做強,必須尋求與消費者的情感共鳴,融入現代理念,符合時代審美標準。
另外,通過理性回歸和提升服務,酒類行業的營銷能力將大大強化。以高端政務消費為例,固然對高端白酒放量增長起到了明顯帶動作用,但也在無形中禁錮了酒類行業的營銷視野,長此以往,這種功利化手段削弱了酒業營銷對市場消費的整體作用力。“庫存壓力”的集中爆發便是一個沉痛教訓。對于營銷創新,酒業代表委員提出了多方面的合理建議,如通過名酒零售終端連鎖的強化建設,如通過對新興電商渠道的合理運用等,使酒類品牌、酒類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產生更加有效的互動接觸,借此刺激酒類產品的銷售活力,緩解廠商經營壓力。從長遠來看,營銷提升之后所帶來的是酒業內部之間的高水平競爭和形象提升,有益于行業整體健康發展。
將節點作為新起點,展現出酒行業應對壓力、敢于自我超越的積極一面。如此看來,今年全國兩會所傳遞出的酒業聲音,正是自信、自強的行業強音。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