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馬等洋酒回應塑化劑風波,稱符合中國標準。針對近日媒體曝出卡慕(Camus)、法拉賓(Frapin)、人頭馬(Remy Martin)三個法國干邑白蘭地酒品牌產品因塑化劑超標被中國海關查扣,3月4日,人頭馬否認產品被查扣,稱只是通關手續延長,同時強調公司產品符合中國標準。
立頓茶包檢出高毒農藥后,聯合利華稱“產品符合中國標準”;肯德基稱“4天一換油”符合中國標準;強生稱召回不涉及中國,完全符合中國標準……
很顯然,“中國標準”已經成了很多產品甚至包括世界知名品牌受到質疑后最常用的“擋箭牌”。人頭馬也拿“中國標準”說事兒,原本是“按套路出牌”。
包括人頭馬在內的產品遭受質疑后,為啥都喜歡拿“中國標準”說事兒?原因很簡單,一是“中國標準”常常是“全球最低標準”,比如飽受質疑的中國乳業標準; 二是“中國標準”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例如,蘇泊爾“問題鍋”引發的風暴,將這個行業所采用的不銹鋼材料標準問題推到輿論之中。衛生部2010年對《不銹鋼食具容器衛生標準》進行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銹鋼食具容器》(征求意見稿)明顯降低了食具容器對不銹鋼材料使用的要求。“可以說,這個行業的一些企業綁架了相關國家標準,企圖降低生產工藝材質和衛生水平。”
三是“中國標準”自己也常“掐架”。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以立頓花茶被檢測出的農藥滅多威為例,農業部表示是違禁農藥,而衛生部卻還規定了非常寬松的農藥殘留標準。消費者到底該信誰的呢?
世界上有兩種標準,一種是標準,一種是“中國標準”。誰造就了那些“有中國特色的標準”?有人說,是“被某些大企業給綁架了”。
其實,“中國標準”的亂象,并非只是其業內企業和從業者造成的,根源還在于管理部門的失職失責。為了少數人和小集團的利益,不惜降低產品標準犧牲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商家為了逐利無所不用其極,監管部門為何又會為其“放水”呢?這里邊有沒有利益的驅動,甚至有沒有“政府公關”或者其他更嚴重的問題?
一些“中國標準”正逐漸淪為國際笑話,一些“中國標準”甚至成了危害中國消費安全的幫兇甚至是罪魁禍首。有些人不是最喜歡“與國際接軌”么?在關乎國計民生的“標準”問題上,為何不僅不接軌,還“漸行漸遠”呢?提高中國產品質量、保護公眾消費安全,應先從整治“中國標準”亂相開始。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