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產能過剩是“適當的過剩”,政府應該容忍,甚至樂見其成。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后,我們逐漸發現商品過剩了,產能過剩了,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只有適度過剩,才能有利于企業競爭。如果商品都是短缺,企業就沒有發展的動力。
但是,如果一個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就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并采取措施。比如,一個行業產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70%,就值得警惕,因為這會引發企業間惡性競爭,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對不同行業而言,當產能利用率低于某個值的時候,就值得警惕。
解決產能過剩,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在規模經濟效益比較明顯的產業,要提高產業集中度,這樣有利于大企業在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行業發展中起到主體作用。
第二,鼓勵企業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以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這里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全球手機包括中國手機都是產能過剩的,恰恰蘋果手機受到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年輕人的追捧,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即產品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能給產業帶來活力。同樣,在過剩的行業中,一些產品、服務能夠符合客戶需求,就可以大有作為。
第三,下決心加大節能環保這些指標的約束作用,淘汰一些生產能力。中國通過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給先進生產能力的發展騰出了市場空間,也為節能環保做出了相應貢獻。
總而言之,產能過剩有其積極一面,但是產能嚴重過剩,就要密切關注并采取有效措施。
現在已經不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什么都需要、什么都缺乏的狀態。中國產業體系發展到今天,有幾點值得我們重視:
第一,從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演進,這是一個必然趨勢。中國不能老滿足于初級加工產品的現狀,存在著向產業鏈高端發展的客觀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在如何發展好高端制造業方面,跨國公司在和中國市場結合方面還有很多機會。
第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在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從過去的賣產品逐漸轉向賣服務,通過服務來使我們的產品更好地適應各種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在這方面中國企業還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們還有很多機會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這個是大有可為的。
第三,現在全球都在熱議第三次工業革命,當然看法不盡一致,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信息通信技術怎樣和工業行業相結合,即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怎么運用到傳統的工業行業中,從工業產品設計到加工制造、銷售和售后服務,其中也包括管理,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間。現在大家都在構造大型數據中心,云的技術,這塊還是大有可為的。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