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內白酒市場是幾億消費者組成的一塊“大蛋糕”,那么現在許多企業眼里卻只有“蛋糕”頂上那一顆“櫻桃”。
在嚴控“三公”消費、全民提倡“光盤”的大背景下,“櫻桃”只會越來越干癟,酒企放低視線深耕大眾市場才是正道,但也得保質保量。
日前中央五部門聯合發文,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自行或授權制售冠以“特供”、“專供”等標識的物品。這一政策影響面甚廣,但大眾的目光還是第一時間投向了煙酒,畢竟近些年,天價“特供”煙酒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
近期利空不斷,煙草巨頭尚無緣國內資本市場不必細說,但白酒業可就“屋漏偏逢連夜雨”。陸續出臺的白酒公司年報顯示,雖然整體而言去年全年業績不俗,卻難掩四季度開始的頹勢。由于嚴控“三公”消費已成趨勢,市場普遍預測相關公司一季報業績還將下滑。此次國家重拳治理“特供”也將使白酒的公務消費市場再度承壓。
從各種渠道流向市場和餐桌的“特供”酒形形色色、真假莫辨,其中應該有為國家機關某些部門量身定做的“特需專供”產品,質量或某些指標較市售產品高幾個級別,但更多的只怕就是過度包裝、市場營銷的手段,制售方借此賺得超額利潤,酒客則在微醺之際獲得身份上升的快感。但“特供”不論真假,其背后都是對行政權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力赤裸裸的獻媚之舉。
實際上,近年來白酒企業對由公務市場和高消費群體構成的所謂“高端細分市場”也是有點用力過猛。不過,此前落幕的第88屆全國春季糖酒會上終于傳來了積極的消息:不少名酒要放下身架爭做“民酒”了。
名酒想做“民酒”,降價的同時首先要保證食品安全,對于食品飲料業,這是個起碼的門檻。白酒企業想發力中低端市場,體現在主銷產品終端售價降低,營銷、物流成本是很難降的,生產成本則必須降低,這也對產品質量控制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特供”、“專供”標簽滿天飛,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原因是產品有著“安全無害”的暗示。這一點上,國內乳業市場可謂前車之鑒,現今國人向全世界采購奶粉,其驚人的購買力令國外商家又愛又恨,而國內不少乳業企業卻被冷落在旁。
所以,食品安全問題不解決,別看“蛋糕”那么大,還是吃不進嘴。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