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文章 民以食為天。在任何時候,食物的充裕與安全,都是社會穩定的必要前提。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必然會超過對食品數量的需求,成為首要的問題。
然而,盡管有所努力,但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和潛在隱患仍不少,形勢依然嚴峻。
長期以來,消費者深受食品安全問題的困擾。地溝油、有毒奶、皮革膠囊、速成雞、塑化劑白酒等等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會導致“草木皆兵”。人們對食品失去了起碼的信任感,戰戰兢兢又無可奈何。
是我們缺乏食品安全的法規嗎?不是。是缺少食品安全的監督部門嗎?也不是。是缺乏明確的質量標準嗎?更不是。這就的確值得思考,到底是什么環節出了問題。
近幾年,被曝光出現安全問題的食品種類不少,但大多遵循一個模式。一是媒體報道,二是企業辯解,三是管理部門介入調查,四是對質量標準爭論,最后,很多事情不了了之,新的問題再次出現,新熱點掩蓋了老熱點。人們只感受到問題越來越多,卻體會不到問題正在解決。
這至少說明幾個缺陷:監管者后知后覺,少有主動發現問題。地方或行業保護主義嚴重,為了利益可以無視食品安全,甚至顛倒黑白,也就是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屁股指揮腦袋”。
雖然食品安全已經入刑,但很難看到有關責任人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特別是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總是虎頭蛇尾,不僅讓公眾寒心,也讓不法者更加放肆。
再有就是對一些頑疾,如地溝油之類,缺乏有效的治理辦法,嚴一陣松一陣,反復發作,不能杜絕。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李克強提出了許多辦法,如繼續深化專項整治,堅決取締“黑工廠”、“黑作坊”和“黑窩點”;如斬斷非法利益鏈,讓“潛規則”失效,讓不良生產經營者付出高昂代價,對食品安全領域犯罪、腐敗、瀆職等堅決依法依規懲處。如進一步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和法規制度,力量配置、資金投入向基層傾斜。如對食品安全熱點問題,要及時客觀準確發布信息。
這些辦法都是有針對性的,總結起來,就是:果斷有效、使用重典、完善規則、加強監督。
食品安全問題,是應該到了引起各方面,特別是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的時候了。只有重視起來,才能把國務院的精神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地處置食品安全事件,才能讓行業標準的制定透明起來,不讓規則為企業或行業協會所操縱。
食品安全是最起碼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安全,是其他領域公共安全的基礎。如果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不了,長期發展,就會動搖社會的根基。實際上,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已經沒有瞻前顧后的余地了,必須雷厲風行,不僅要給人們一個安全的現在,也要給人們一個安全的未來。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