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正邁向攻堅階段,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成為深化改革的關鍵。
如何讓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看不見的手”各展所長,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政府和市場兩只手要密切結合起來、相互配合,政府的調控是必需的,但要遵守市場規律。
要充分發揮市場和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首先就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國一直處于“強政府弱市場”的局面,現在需要認真分析許多問題。
政府不應該管那些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如果政府管事太多,只“精兵”而不“簡政”,達不到精簡的目的。現在大力改革審批制度的方向就是:第一,不需要審批的不要去批;第二,可以用核準和備案的制度,不要用審批制。
“尊重市場規律”,乍聽起來平常的一句話,但這正是改革的核心。我們應該相信市場的信號,不要用自己主觀的判斷來代替市場的信號;不應違反價值規律,價格不應過分背離價值,補貼和限價只能是權宜之計,限價的結果可能就會減弱生產者的積極性,造成市場供求關系的扭曲。而補貼的結果就可能給有些人提供鉆空子的機會。
事實上,扭曲價值規律往往會造成教訓。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對油價限價,結果香港的車開到深圳,澳門的車開到珠海,不但把油箱加滿,還帶著塑料箱。
再比如,豬肉緊張的時候,去補貼養豬的生產者,結果刺激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大量養豬造成供過于求,最后肉價又下降,反而損害了生產者的利益。
最近一段時間,“國企改革”的話題備受各方關注。所謂“反壟斷”并不是說反對企業占有壟斷地位,因為有的行業天生具有比較高的門檻,不可能大家都來干,但我們要反對的是,利用壟斷地位來謀取不正當的利益。政府不能夠用宏觀調控來保護壟斷,應該鼓勵競爭,只要達到門檻就讓它進,進了以后通過競爭,提高效率,最后使消費者受益。
政府對企業要一視同仁,讓各種所有制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生產要素包括資金、銀行貸款、原材料、勞動力等等。
此外,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也很重要。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