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成品白酒都必須勾兌,勾兌只是白酒釀造生產中“必須的”、“不可或缺的”工藝流程之一。“勾兌”被誤讀源于1998年山西毒酒案和1999年一些媒體對新工藝白酒的誤解。固態法、液態法和固液結合法都是國家允許的白酒生產方法,國家規定沒有對白酒中的香精香料作出標注要求。
日前,在看央視焦點訪談《不明不白的白酒》的報道時,筆者一直在思考:央視到底想說什么?勾兌酒和糧食酒的區別?能否添加食用酒精和香精香料?無法檢測敢不敢喝?塑化劑鏈條延伸到香精香料企業?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央視在報道中對勾兌酒是否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始終沒有說清楚,沒有采訪國家質檢總局、中酒協或中食協等權威部門,以偏概全,直接誤導公眾;第二,添加香精香料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同樣沒有采訪主管部門。
究竟什么是“勾兌”?所有的消費者,喝到的任何成品白酒,都是勾兌過的。所謂“勾兌”,是白酒釀造生產中“必須的”、“不可或缺的”工藝流程之一。
采用純糧固態發酵工藝釀造的白酒,無論何種香型,從酒甑(俗稱蒸鍋)中蒸餾出的是原酒(也叫基酒),酒精含量一般在70度~85度之間。這種原酒或基酒,是無法直接飲用的。
怎么才能調制成口感適合、度數適合的成品酒,讓消費者便于飲用?唯一的做法就是“降度”。
那么,從70度以上的原酒,降到我們日常所見的52度、46度、39度等等成品酒,這個過程就叫“勾兌”(在白酒廠家一般叫勾調,勾調中心是廠家必須的技術部門之一)。
為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什么勾兌被公眾如此誤讀?
事情源于1998年~1999年之間兩件事情的前后聯系,被媒體和公眾泛化聯想了,至今“勾兌”一詞被媒體和公眾已經整整誤讀14年。
前一件事,是1998年春節期間發生在山西文水縣的特大毒酒案,不法商販用甲醇兌水制成的散裝白酒導致27人死亡。此事經時任中央領導批示后,全國各大媒體跟進報道,初步形成了公眾對“勾兌”的認知。
后一件事,是1999年的一次新工藝白酒研討會上,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在會上指出,目前采用食用酒精生產的新工藝白酒達到70%。但該觀點被媒體誤讀,次日國家級權威媒體報道“目前我國70%的白酒系勾兌”,當時即引起軒然大波。這導致很多人將兩件事聯想到一起,由此形成了“勾兌酒”等于假酒或劣質酒,不敢喝、不能喝的廣泛認知。
后來沈老曾多次指出原始觀點被媒體誤讀了,但始終沒有扭轉這一認知基礎。
什么是新工藝白酒?所謂新工藝白酒,即用高純度食用酒精、優質水和酒醅(酒糟),通過直接勾兌、串香蒸餾或浸香蒸餾等三種工藝生產出的白酒。
與傳統白酒相比,新工藝白酒一是比純糧固態發酵法的固態法白酒節省釀酒用糧;二是有效降低酒體中的甲醇和雜醇油含量;三是降低白酒中的高級脂肪酸含量;四是減少低度酒的渾濁;五是減少雜味和異味,讓酒液更清澈。
采用食用酒精勾兌的新工藝白酒,其主要原料食用酒精應符合國標GB10343-2002食用酒精標準要求,香精香料必須符合GB2760標準。
對于前文中提及的央視報道中遺漏的問題,筆者再次解釋:
第一,“勾兌”一詞沒有任何褒貶之分,只是必須的工藝流程,僅此而已。
第二,在國家預包裝飲料酒標簽通則中,在“原料”中除了必須標注糧食種類和水之外,食品添加劑雖有要求,但在實踐中未做強制執行。
央視,如此誤導為哪般?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