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像往常那樣通過“強勢政府海量投資”的方式來實現高速增長的路數是行不通的。應該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經濟轉型。
當前社會上有種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加強政府和國有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貢獻。有人認為,強勢政府的優點在于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現在看來這條路是有問題的。
就像農作物的產量取決于水、土、肥等多種因素,經濟的增長也不能過度依靠單一要素。我國經濟問題的癥結在于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長期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而有些發達國家不存在這一問題,因為他們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生產效率,投資報酬遞減規律不像我國表現得這樣明顯。
我國這些年來經濟學上的一個誤差是,用凱恩斯主義的短期分析來討論長期經濟,動輒就談“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企業界也走入這個誤區,常用短期需求的分析去考慮問題。如果凱恩斯在世,對此“也會覺得無奈”。
我們的病是個長期病,短期分析的辦法很簡單,通過放貸、放松貨幣、多搞項目,就能夠短期把經濟拉上去。但一直用短期手段去治病,病情只會加重。
出路在于深改革。1995年,中央就已痛切地感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覺到這一癥結,因此在制定第九個五年計劃建議時,就提出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轉變為集約,這是很長時間以來的一個主要工作任務,但是這個轉變“很不順利”,以至于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今,宏觀經濟出現的一個麻煩是,由于依靠投資推動增長,過量發行鈔票,進而導致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實現“九五計劃”提出的轉變,回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消除體制性障礙的思路上去。
如果不消除體制性障礙,全社會都把GDP增長作為官員政績的主要標準,地方領導自然會運用手中支配資源的權力來追求更高的增速。只是一味指責地方領導的“GDP崇拜”和“GDP主義”是膚淺的。在西方國家,沒有聽說哪一個地方要公布本地GDP,也沒有人以此問責市長。
企業家不是旁觀者,不能靠別人對國家負責。中央要全面深化改革,而且正在努力,那么支持這些改革、提出一些建議,甚至督促政府往前走,這都是企業家應該做的。民營企業家“不要去結交官府,這不是企業家的正道”。
在我看來,我們的改革還在波動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沒有完成。現在有人對于我們能不能順利開展改革缺乏信心。把先期的改革做得好,就能贏得更多人的支持。
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談話強調:不改革,死路一條;要想活,就要改革。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