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走向世界的憧憬,正在濃情發酵。伴隨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白酒的輸出也正迎來一個難得的契機。尤其當前在無以復加的銷售及利潤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白酒發展正在步入行業調整期。而政府對“三公消費”的限制,正在導向著中國白酒輸出的步伐與力度。
6月16日,法國波爾多第17屆國際葡萄酒與烈酒展覽會開幕,來自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萬家酒商與會。其中,茅臺、五糧液等約20家來自中國的酒類生產企業赴會,創歷屆最多。
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水井坊、沱牌舍得、豐谷、高州白酒還集體以“中國白酒金三角”的名義參展,尤為引人關注。前來尋找商機的還有2000多名中國酒類批發商。
中國白酒企業不約而同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放眼看世界,探索中國白酒走向世界的未來,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中國白酒是中國傳統產業中最具文化秉性的飲品,承載著一方水土的人情與習性。盡管國外市場的銷售占比仍可以零頭相稱,但是中國白酒走向海外的程度遠比想象得要遠。
早在前幾年,五糧液就提出了“中國的五糧液 世界的五糧液”的站位。這種拉升品牌的舉動背后,顯示著五糧液新的戰略取向及開拓海外藍海的企圖心。瀘州老窖也以國窖·1573為產品依托,用“讓世界品味中國”為其在海外的訴求,以“月映中國·華人共品味”的活動予以主題落地。這一活動選擇在讓人睹月思鄉的中秋節期間,國窖1573試圖用情感牌,拉進海外華人與中國在心中最柔軟的那段距離。
水井坊則通過海外聯姻,打入40個國際機場免稅店,覆蓋21個國家,海外市場銷售占比超過10%,踏上了其全球化征戰之旅。
目前,茅臺、習酒、杜康等都是海外市場征戰的排頭兵。
早走一定比晚走更容易把握行情與市場,但中國白酒要真正走向世界,從實際操作層面還有許多文章要做。借船出海、善借資源為我所用,一定少不了的。
如何以入鄉隨俗的姿態,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最為關鍵。
要融入,就要考慮包括口感、度數等在內的飲酒習慣,準入規則與飲用文化,市場培養、投入與回報,以及推進節奏等問題,走出去的時機、火候把握也很重要。
這種融入絕非一蹴而就。水井坊的國際化路線值得參照:海外旅游商政消費、海外華人消費、外國人消費,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假以時日,尋求突破。另外,從宏觀層面推動中國白酒標準的國際化也是務實之舉。
總之,中國白酒國際化任重道遠,需要長時間富有耐性的摸索,然后予以量變到質變的引爆。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