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酒業協會拋出一個帶給國人無限期待的“中國白酒3C計劃”,包括:品質誠實——科學技術研究計劃;服務誠心——白酒科普宣傳計劃;產業誠信——白酒行業誠信管理體系建設以及白酒行業準入、標準修訂計劃。
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白酒分會秘書長宋書玉透露,白酒行業誠信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的編寫工作已經開始,并計劃在“中國白酒169計劃”研究成果基礎上,研究年份酒準入標準,通過年份酒準入規范年份酒生產和管理。
最近接連出現了一系列白酒年份酒被“揭老底”的新聞報道,前有水井坊遭質疑,后有郎酒被曝光。
其實,年份酒水分大,這是個已經為世人詬病了多年的老掉牙問題,同時它也是一個至今沒有定出國家標準,找出有效方法來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盡管對于白酒年份酒,國家尚無標準,但有的企業哪怕在新的基酒里滴了一滴老酒也叫年份酒,有的建廠年限尚短,產的酒年限卻比建廠時間還長。還有的外購基酒,也堂而皇之地說是自家產的老酒。白酒業面臨的是集體誠信的缺失,卻彼此心照不宣。
行業專家認為,白酒行業有兩大隱憂,一是消費人群老齡化,目前比較固定的消費集中在各類社交宴席需求,其功能也偏重于社交應酬,相比啤酒、洋酒,白酒的娛樂性和時尚性較弱,與酒吧、夜店消費基本絕緣,可以說白酒正在老去;二是年份酒標注混亂。這樣忽悠消費者,體現出企業極不負責任,而且懶于創新。這樣下去,白酒會越做越“老”。其實,最怕的不是酒老,而是做酒人的觀念和意識老。
事實上,有的白酒企業已經在探索新思路,像山東景芝對芝麻香型的探索,郎酒集團可以冰凍著喝的歪嘴郎,洋河集團不走“年份”路線的“夢之藍”系列,水井坊借助“洋管家”試水國際化……白酒離開了年份概念,真的會死嗎?
答案是顯然的,那就是:不但死不了,還可以活得更好!
誠然,消費者面對欺騙最有力的還擊莫過于拒絕購買。年份酒這個概念已經被中國白酒玩了差不多20年,年輕的消費者擁有更理性的消費判斷和更新鮮的時尚追求。一旦年份酒在市場銷售上不再吃香,那么,企業們肯定會另辟蹊徑。
可真這樣做的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話,似乎多少有點因噎廢食的偏激了。畢竟,年份酒本身無罪,年份酒涉嫌酒齡造假才“有罪”。真實可信的年份酒的確擁有極高的商品價值,同時還對酒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年份酒有需求市場,就有存在的必要。只不過,這酒得“真”,容不得“假”。如今導致年份酒與消費者對立起來的原因,正是生產者“做假”令消費者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因此,必須加以有效的規范監管,研究年份酒準入標準,通過年份酒準入規范年份酒生產和管理。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