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白酒其實是一種金融產品,是一種期權產品,現在以這個價格投資進去,未來可以獲得投資收益,如果說你不想要這個投資收益,可以直接要酒。但是現在大家的判斷是這些酒不值這個價,于是開始拋售,拋售又沒有人接盤,所以出現大幅下滑的趨勢,主要是一個信心危機。
信心危機來源于幾個方面:第一是高端白酒的價格開始大幅下挫;第二是這些企業無度盲目地擴展產能,越是價格下跌,越是希望以產量來彌補整體利潤的下滑,導致一個惡性循環;第三是酒類中間的第三方公證或對投資者的保護現在沒有舉措,導致期權產品價格直線下滑。
去年以來,已經有香港、天津、四川等地超過十家酒類交易所上線,國內白酒產品證券化浪潮已經愈演愈烈。現在很多人有個疑問,就是對白酒產品按照“證券化”的思路運作該怎么定位?究竟是白酒投資的新玩法,還是白酒行業的一種自我炒作?
我覺得這是一種金融體制,國外對于葡萄酒也有一個期權產品,關鍵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建立起一套比較成熟的游戲規則,讓大家在這個游戲規則的約束下進行游戲。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大家一窩蜂地涌入,而規則又不健全,所以,導致了現在混亂的局面。如果酒交所盲目一哄而上,數量大的話,有的酒交所必然被淘汰。
第二,對于酒類公司而言,紙白酒的價格下跌,跌到成本線以下的時候,這些白酒公司有必要回購,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激增不破的酒,像二三線品牌的酒現在價格仍然有上升趨勢,投資者還有收益,這些酒廠都是有回購承諾,就是價格一旦下跌,跌破成本價,酒廠回購是有收益的。
如果酒廠不進行回購,還在擴大產能的話,那么,酒廠的信用其實是有問題的。
另外,像葡萄酒的期貨交易,有中介機構約束酒窖,質量到底怎么樣,到底是不是保證了這一年產品的稀缺性。一方面說你是奢侈品產品、很稀缺,另外一方面又沒有中介機構約束你大量生產,事實上這是一種欺詐行為。這三個方面都缺乏規范,所以,才導致目前這樣一個局面。
不管是酒交所、還是文交所,作為金融品它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它必須建立一個游戲規則,否則就會變成龐氏騙局,政府到最后沒有辦法,只能取締,因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為投資者虧損累累,金融創新的土壤就會變得非常劣質。
其實,酒交所和文交所的本質是一樣的,投機者和欺詐者沒有受到約束,酒交所要完善的話,第一規則應該明確,而且有監管者對于酒廠有規則,他不能做莊,約束交易所,交易所必須提供第三方的中介機構約束上下游,整個約束機構建立起來,如果大家一旦違反就可以進行嚴厲懲處,這樣酒交所才能發展起來。
最后,可以建立一個托底機制,如果它下滑到成本價以下,酒類公司有一個回購機制,這樣可以保證雖然數量小,但是運行非常健康,能夠長期運作下去。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