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然處于發展早期階段,要大力發展制造業。中國不存在夕陽產業,制造業走出低谷,要依靠專注、專業和堅持。
目前,中國有8億勞動力要就業,其中,75%沒有受過高等教育,35%的勞動力是農民,這說明,中國連第一階段的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制造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之所以出現用工緊張,勞動成本上漲等問題,不是勞動力不足,而是勞動力在沿海城市待不下去了,很多退回到內陸城鎮。
近兩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年經濟增速放緩的現象,是經濟回歸到正常增長階段,而不是進入低谷期。接下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不會再像2004~2007年那么高,高增長已經一去不復返,目前是回歸正常增長階段,不能拿之前的高增長作為參照,覺得現在是低谷。
老有人在問,將來哪個市場好,哪個產業好?實際上,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中國不存在夕陽產業、不好的產業。
中國等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市場的區別在于,發達國家的市場基本飽和,購買大多是以新換舊。比如,美國一般一個家庭有兩部車。而中國等新興市場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潛力巨大。比如,某些新興市場的消費者以前可能不穿皮鞋,現在一年會穿3雙皮鞋。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制造企業的機會依然很大,只是從以往的歐美市場轉移到一些新興市場。
消費還有一個升級的問題。我有一次在旅游景點觀察,發現中國人旅游都是穿平常的鞋,而在歐美,對鞋服產品的功能區分是很明顯的,跑步有跑步鞋,戶外有徒步鞋,未來中國也會朝這個趨勢發展。由此可見其中的市場機會很多。
目前,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正在削弱中國制造企業的競爭力。工資的上漲是必然趨勢,但是企業要區分勞動成本和工資的區別,如果工資上漲,勞動生產效率同時提高,甚至提高幅度更大,企業的競爭力是不受影響的。
我碰到一個企業,幾年前就把廠建到越南,因為那邊的工資是中國的1/4。但是現在,這個企業又搬回到中國內陸。原因就在于生產效率的差異,越南工人干的活是中國的1/10,雖然工資是中國的1/4,對于企業而言,勞動成本比在國內更貴。
企業要關注的是,工資提高后,生產效率能否同步提高,兩者要平衡。比如德國工資很高,勞動生產效率更高,就不會產生問題。
對于企業來說,遇到發展困境的時候,不是換一個產業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思考如何提高生產力,提升附加值。
專業化是“提高生產力更具競爭力”逃不脫的定律。歐洲的一些鞋服品牌,總是能引領潮流,是因為經過一個家族幾代人的傳承,幾百年兢兢業業搞同一個產業,自然沒有人能替代。品牌需要長期的專注、專業和堅持。如果三心二意,老想著轉產、換行業,把之前積累的資源白白放棄,就不可能積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專注做自己已經在做的東西,不要想哪個產業更好,而是看自己適合做哪個產業。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