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不少名酒企業紛紛推出了自己所謂的“腰部產品”來挺進市場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拯救不斷下滑的市場份額,真實目的無非是不擇手段地搶奪機會市場。
一家徽酒企業老總接受記者采訪時,就對名酒企業推低價產品嗤之以鼻,在他看來,“腰部產品”的說法實際就是一個偽命題——品牌的價值和價格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體系,價格降低的產品就是對其品牌價值的稀釋和破壞,所謂的“腰部產品”只是一個可笑的噱頭而已。
市場好時,隨意抬高價格,可以不管不顧民生需求和市場環境,一旦市場惡化,企業回過頭來推“腰部產品”,降低價格搶占份額,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勇于擔當的企業應該做的事情。
企業這種短視行為已經影響到了其品牌的價值,使得產品的價值和價格出現了背離,這對企業來說,無異于殺雞取卵,儼然是一種“品牌自殺”行為。
況且,企業這樣的行為,你又如何向消費者解釋?自欺欺人、自相矛盾的做法之后,又將用什么來支撐品牌未來的成長空間和價格底氣?
酒業正處于新一輪的產業調整和經濟變化的大潮中,古舊的方法和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市場環境了,如果還是在老套的模式中倚老賣老、自大高傲地延續著,以一種近乎癲瘋的態度來面對市場,面對消費者,總有一天會被市場,被消費者拋棄。
為什么這么說,是筆者在危言聳聽嗎?
回想一下,始于1952年的歷次名酒評比,是促使我們白酒行業逐漸從迷茫走向清晰的一個系列過程,比如對釀酒品質的研究,香型的確立和白酒技術規范的指導等,都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這期間也由專家們評選出了一些當時來看表現不錯的酒作為“名酒”,作為行業發展的典范成為同行們學習的榜樣。
不過,專家畢竟不是消費者,專家評選出的“名酒”也并非就是消費者眼中的“名酒”。
有些名酒企業在長時間快速發展膨脹中忽視了一點,就是白酒的消費群體是誰?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民酒”而不是“名酒”。
這也是為何在后來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很多當時的名酒企業紛紛陷入萎縮狀態,甚至破產重組,因為市場檢驗名酒的標準已經變了,脫離了計劃經濟時代之后的消費者們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他們眼中的名酒將更多地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品質,比如責任、理性,生態和文明。
而這些,恰恰是一些名酒企業欠缺的。他們關注的,更多的是一個企業的市場和機會,是自己企業的名聲和效益,而不是整個行業的大局和前景,不是整個白酒行業應該如何和諧共處,團結向前。
所謂的名酒企業究竟對這個行業起到了怎樣的帶頭作用?是否真的在引領行業向著健康文明、有序和諧的方向發展?
舉例來說,團購渠道的演變發展到現在這種“爛尾模式”,難道不是名酒企業帶頭的作用嗎?甚至有的企業的團購公關細化到對應政府部門不同級別的局長、處長、科長都分別制定了不同的公關標準,這難道不是在誘導腐敗?為了占據這一塊政務市場,企業就挖空心思地去公關、去誘導消費,看起來,市場是做大了,到頭來卻是對企業品牌資源的一種掠奪和消耗。
也因為部分名酒企業的引領使更多企業開始了這種盲目團購的模式,也才導致了現在整個行業要背負國家層面的“禁酒”行為,受傷的還是我們自己。
純粹的團購模式,就是讓利給消費者,減少渠道環節,壓縮銷售成本,這才是正道。
作為名酒企業的領導者們,眼光一定要放長遠,堅守做企業的責任和底線,我們這個行業的市場很大,但領軍企業就這么幾家,如果要想得到行業眾多企業的尊重和擁戴,領軍企業們無疑要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和使命。
我們應該知道,名酒的標簽其實沒有也不應該有“終身制”,要放到市場中接受消費者們接受公眾的監督和檢驗,這既是對消費者的負責,也是對企業自身的一種警示和激勵。
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名酒光環”,而不實實在在地去研究市場,去尋求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沉下心來帶領行業向前發展,甚至于進行“品牌自殺”行為只會讓以后的路越走越窄。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