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猜想遭遇現實》系列六——猜想:風雨下,“紙白酒”會肥還是瘦?
2011年,酒交所的成立和“紙白酒”概念的出現,把一些現代化的金融手段,帶進了白酒這個本來傳統的行業。從一定程度上講,這個新型交易模式,推動了中國酒業的“進化”。隨之在2012年,大量白酒企業以其高端產品試水國內的酒類交易平臺。
2013年以來,隨著國內白酒逐漸進入調整轉型期,高端白酒價格和銷量,在市場上受挫,“紙白酒”發展亦遇寒冬。
浮虧嚴重,成交銳減
截至2013年年底,以國內某酒業交易中心為例,在該平臺上市的十幾款產品出現浮虧,虧損額度超過五成。
與浮虧情況的觸目驚心一樣,盤面活躍度降低、成交量銳減也成為眾多白酒交易平臺的“心中之痛”。《華夏酒報》記者打開另外一家交易平臺的網站查看數據,近段時間交易量的總和為3,大量交易日零成交。
此外,與2012年多數白酒企業高調在酒交所上市的情況不同,2013年以來,尤其是下半年,幾乎沒有更多白酒企業再來嘗試這一新興的交易模式。而在百度新聞中搜索,全年中也很少再有媒體就“紙白酒”的可行性進行討論。而《華夏酒報》記者通過電話向某白酒企業負責人征詢,公司理財產品全年完成多少交易量時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該企業負責人以“情況不好,不便多說”,結束了記者的進一步問詢。
未來投資風險猶存
從白酒本身的價值來看,高端白酒具有生態資源的稀缺性、工藝的復雜性、產能的有限性、歷史的厚重性及品牌的價值感。這種附帶的屬性,為其收藏和升值,提供了一定的投資價值。
但也應該看到,并非所有的白酒產品都有投資價值。中投顧問研究員梁銘宣表示,對于大多數不了解行情的投資者來說,對于白酒而言,僅有少數品牌的少數產品具有投資價值,多數產品投資價值并不高。
此外,自“紙白酒”出現以來,就有不同投資顧問向記者表示,白酒投資理財領域的行情與白酒行業環境息息相關。同時,如同在資本市場逐利的投資者一樣,他們大多會基于短期收益而介入某支股票。所以,追逐“紙白酒”的資本,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視性。一旦行業發展急轉直下,除了酒交所要面對價格暴跌、交易量減少的問題之外,更多中小型投資者將承受“變現難”的痛苦。
抱有投機心態的交易者為“紙白酒”助長了膨脹的泡沫,白酒的投資價值受到質疑之外,交易所在制度設計上還有很多漏洞,例如在保真、回購和監管上,也仍存在著相當的風險。
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酒品投資也一樣。我國酒品投資市場尚屬起步階段,對于普通消費者或者投資者來說,對此需要有理性的認知和謹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