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猜想遭遇現實》系列七——猜想:國產葡萄酒迎來快速發展期?
針對歐盟葡萄酒的“雙反”調查,并未讓已經身處“寒冬”的國產葡萄酒感受到真正的利好。2013年6月5日,葡萄酒“雙反”消息一出,張裕、中葡、通葡、莫高等上市股紛紛漲停,然而,在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之后,第二天,葡萄酒概念股集體下跌。
事實上,面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進口酒的強勢沖擊、“限酒令”的打壓以及需求低迷等因素的影響,國產葡萄酒市場持續走低,銷售盡顯頹勢。
2013年,我們注意到,國產葡萄酒行業多年來高速發展的繁榮景象已經退卻,產銷齊跌,產量增速10年來首次趨負。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寒冬”已經到來,2014年會更加寒冷。
國產酒節節敗退
2013年12月,擁有長城葡萄酒品牌的中國食品、國產葡萄酒三巨頭之一的王朝酒業,先后發布盈利警告,稱預期公司于2013年年度會出現顯著虧損。與此同時,中葡股份業績也出現大幅下滑,據其財務數據顯示,中葡股份2013年年度全年處于虧損狀態。
不僅如此,國產葡萄酒行業龍頭老大張裕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悉,張裕2013年前三季度營業額、凈利潤齊跌。值得注意的是,其財務賬期內實現的凈利潤僅為8.69億元,同比下降25%。
事實上,國產葡萄酒自2012年以來就已經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面臨嚴峻的挑戰,一線品牌在遭遇市場不景氣的同時,二三線品牌同樣盡顯疲軟態勢。
國產葡萄酒遭遇市場“寒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需求下降,已經成為諸多行業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另一方面,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白酒業進入行業調整期,“限酒令”也對葡萄酒產業帶來了相應的影響。具體來看,國產葡萄酒的銷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團購渠道,傳統的政務消費方式占據了較大比重,隨著政務消費的降溫,以中高檔葡萄酒為主的酒企業績順勢出現業績大滑坡。
業內人士表示,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進口葡萄酒的強勢沖擊。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認為,進口葡萄酒具有天然的品牌優勢,其對國產葡萄酒的市場沖擊在處于高價位段時已經開始顯現。隨著葡萄酒進口關稅的降低以及國內葡萄酒價格的不斷上揚,中低端進口葡萄酒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其性價比也更高,這就加速了對國產葡萄酒消費需求的沖擊。
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一個多月前的一次葡萄酒高峰論壇上,與會代表普遍認為,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寒冬期”已經到來,這一點將在2014年表現得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告訴《華夏酒報》記者,前幾年葡萄酒市場的繁榮使得國產葡萄酒獲得了快速發展,進口葡萄酒也大舉進入中國市場。隨著市場遇冷,不少進口酒商出現了大量的庫存積壓。為緩解現金流的壓力,不少進口酒商紛紛壓縮利潤空間,降低價格出售進口葡萄酒,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國產葡萄酒產生了直接的競爭。這幾年進口酒不斷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的主要原因也是基于低價營銷路線。
對于今后葡萄酒市場的走向,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表示,中國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讓世界各地的葡萄酒商都垂涎三尺。如今,葡萄酒在歐洲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因此其會加大對中國的出口力度。
業內人士指出,進口葡萄酒在品質、性價比、品牌號召力、消費者培育等多方面均力壓國產葡萄酒。長城證券分析認為,國產葡萄酒行業長期增速約為15%,2013年受政策及進口酒沖擊,中低端增長約10%,高端酒出現大幅下滑。葡萄酒消費品牌忠誠低,更注重性價比,未來幾年進口酒沖擊將對國產葡萄酒有較大影響。
對此,國產葡萄酒需要進一步在產品品質、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發力,以應對市場競爭。不過,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有各類葡萄酒生產企業500余家,雖然在產能、技術、設備等方面已趨于成熟,但是主業不突出、服務不到位、商業模式落后、渠道重復建設等仍是難以解決的硬傷。業內人士指出,硬傷一天不解決,國產葡萄酒的前景就難言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