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湖水,紹興酒。這一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紹興黃酒宣傳語。然而,近日有媒體記者在紹興某黃酒公司采訪時發現,紹興黃酒已基本放棄使用鑒湖水,而改用自來水釀酒了。因為鑒湖水已在十年前就被輕度污染了。
鑒湖水一直是水鄉紹興的驕傲,但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鑒湖水不可避免遭受了污染,據該報道顯示,自2002年起,鑒湖水質就被鑒定為Ⅳ類,水質輕度污染。既然水質被污染,自然不應再為了一句口號而死守鑒湖水不放,從對產品負責,對品牌自重的角度來看,紹興黃酒企業棄用鑒湖水是一個明智之舉,畢竟產品要以質量為第一。
那么,自來水與鑒湖水相比,究竟有什么差別?據了解,紹興目前在用的自來水水源自小舜江水庫,該水庫系曹娥江水系支流,雖然與古鑒湖水系有著地域差距,但小舜江的水質已經遠在真正意義上的鑒湖水之上,其出廠的自來水水質達到歐共體標準,紹興市民十多年來也一直在使用這水。
相比于輕度污染的鑒湖水,應該說釀酒采用小舜江水是個明智的選擇,就釀酒的品質而言,小舜江水遠比古鑒湖水更有保證。
然而,紹興黃酒之所以“躺槍”于“水門事件”,并不在于其品質或“血統”問題,而是黃酒企業沒有及時向公眾變更和交待生產元素的來源問題,因而陷入了信任危機。公眾也許會問:既然用了十余年的小舜江水,為何一直未對公眾告知?既然鑒湖水早已棄用,為何相關宣傳內容未作及時更新?盡管黃酒的“酒釀”仍采用鑒湖源頭冬雪融化的水源調制,但酒水已幾乎沒有鑒湖水的影子,這樣的“疏忽”顯然令消費者不快。
黃酒的品質提高了,對產品的質疑反而引來了,其中癥結在于黃酒企業沒有及時為產品亮明身份,缺少一個對公眾的必要交待,好心反而辦壞了事。由此可見,很多時候,人們對產品的信任建立于對品牌的認可與市場的口碑,而并不會計較于產品本身的“血統”貴賤與成分來源,譬如一些食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在異地建廠,取材渠道變了,經營模式變了,但工藝流程不變,品質要求不變,品牌保障不變,消費者照樣能夠接受這種非原產地的產品。但前提是要在產品說明上及時告知。因為給產品“亮明身份”是企業的義務,如何選購則是消費者的權力。
如今身陷“水門風波”的紹興黃酒企業顯然是吃了這方面的虧,一時的大意導致落了“沒有履行好身份說明”口實,以致消費者見疑,從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最終導致企業的誠信形象與品牌口碑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鑒湖水與舜江水,沒有誰比誰更高貴,以當前的水質而言,小舜江水更勝于鑒湖水,但作為釀酒企業,卻沒有保持沉默的權力,只有透明公開的義務,當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酒企就應該將酒水的“血統”與身份及時告知。紹興黃酒的這次“水門”危機,對所有產品生產企業而言,都是一個生動的教材。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