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nbsp; 隨著白酒行業消費的理性回歸,在電商和創新渠道的互聯網思維的誘導下,定制酒成為目前白酒行業產品秀場的靚點,尤其在營銷層面上,一度成為熱詞。
定制酒是一個小眾市場。消費者曾經一度被大量出現在機構和團體的白酒產品所撼動,鐵路專供、軍隊專供、接待專用等種類繁多的定制酒,這樣一個潮流隨著八項規定而“灰飛煙滅”。不過,今天的定制酒和當初的定制酒也還是有區別的。
白酒是傳統性很濃郁的分享型產品。把白酒的分享性特征向尊享性提升,白酒行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當我們給白酒冠以文化特征、收藏價值、尊貴品位、稀缺品類等屬性之后,其原來的大眾消費屬性就喪失了,尤其是在“民酒”“民品”叫囂的當下,有些業內人士毫不隱諱地表示:“定制酒只不過是把客戶的要求和LOGO印在商標而已?!?BR>
市場上“圈地”、渠道上爭奪,用新的方式和概念來刺激消費無可厚非,過度把消費體驗表現到定制酒的層面,這樣碎片化的服務方式,一對一服務值得提倡,但是對于廠家和商家來說,你準備好嗎?
定制酒掀起的“漣漪”到“波瀾”,可以說就是互聯網的作用延伸,這種長尾效應勢必是目前眾多酒企紛紛效仿的。從茅臺、五糧液、汾酒、洋河、金六福等30多家酒企與酒仙網開啟私人定制服務,到專業的私人定制網絡平臺的出現,一些區域性的經銷商利用微信平臺和傳統的電話呼叫模式,也在做同城的定制和直送業務。國內的私人定制專業網站葫蘆網祭出“一瓶可定制”這樣撼動性的“口號”,在賺足吆喝聲的同時,也讓一些行內企業心癢不已。
在調整期,酒行業的危機感正逐漸顯現,酒企面臨著深度調整的挑戰,迫切需要更多力量一起來推動行業“接地氣”的進程。
在C2B領域,用互聯網思維推動酒行業回歸理性,是幫助酒企不斷開發消費者需求的有效舉措。
筆者認為,雖然定制酒在各個廠家都叫得歡實,但這種方式不能解決白酒行業的根本問題,還是要從自身出發,正視行業低迷、整體經濟放緩、庫存量高的現實,回歸理性思想,正視O2O的燥熱。新興的渠道不會成為未來銷售的主流,未來,傳統的白酒營銷模式只能走精細化的道路,而非是新模式必須代替原來的模式。
有分析人士也憂慮,如何借助C2B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順利實現用戶的深度轉化,并保障消費過程中的體驗,還有待市場的檢驗。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