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以“堅守與創變”為主題的2015中國酒業流通峰會暨中國酒類流通協會20周年慶典在北京麗灣國際酒店舉行。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商務部原部長助理、內貿專家委員會主任黃海,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張志剛、副書記安惠民,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主任路政閔,全國工商聯會員部副部長李樹林,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會長王新國、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員,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王作言,世界酒業聯盟秘書長、貴州省政協港澳臺僑與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陳澤民,商務部市場運行司特殊商品處處長張靜等嘉賓及酒類流通企業、媒體代表300多人出席了此次盛典。
會議回顧總結了中國酒類流通協會與中國酒類流通行業風雨同舟、共同發展的20年,深入分析和研討了當前酒行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為酒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考。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日益普及,網上交易、非現金交易以及期貨交易等電子商務形式、新型商業模式的迅猛發展,全面挑戰傳統的酒類流通行業,深刻地影響酒類營銷模式的變革。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成為當前行業關注的焦點,也是本次峰會的重要話題。
消費結構升級,酒業還需“內外兼修”
姚景源認為,“十三五”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決勝階段,要把握住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尊重社會規律,實現包容性發展。這就需要我們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的新理念,思考謀劃未來5年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期酒類行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模式由依靠資源和要素高強度投入的粗放式擴張驅動逐步轉向高科技、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創新驅動。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沒有任何經濟體可以長期高速增長。增速換擋,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穩中求進、循序漸進。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進入換檔期,原有模式與結構下的增長動力將逐漸削弱,必須要通過消費結構升級形成新的發展動力。酒業作為民族傳統產業以及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它的發展形勢與宏觀經濟保持著緊密的同步性,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不僅僅是新型的消費觀念,更重要的是酒業自身的與時俱進,從生產釀造工藝的創新著手,首先從產品層面實現升級,并結合對市場、細分群體、細分需求的認真研究,加強有針對性的市場服務。
酒類消費升級絕不是靠漲價拉動或者炒作概念,而是消費者對酒的體驗的質變提升。酒要喝出千古情懷,喝出文化韻味,這是酒作為一種文化的附加值。
姚景源說:“中國的酒,特別是白酒應當有世界一流的品牌,有和它文化價值相一致的價格。”酒業從業者不僅需要挖掘白酒作為“國粹”的文化價值,更需要讓白酒文化走出去,登上國際舞臺。國際化不僅僅是具體某個行業的未來方向,而是當下發展的必然潮流,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必然要到來的歷史階段。酒行業進入調整期以來,白酒、尤其是高檔白酒受到了嚴峻挑戰,隨著小康社會的建設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對消費結構升級的追求肯定會影響到酒行業的發展。
“十三五”期間,酒類行業應堅持內外兼修、全面發展的理念:對內向創新釀造工藝、概念化酒類創新等領域延伸,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對外堅持文化體系建設和國際化道路,通過電子商務等市場規則的建立和完善,優化“互聯網+流通”背景下的酒類新型營銷模式和渠道,實現行業發展“雙核驅動”。
互聯網+流通:新型渠道之路
互聯網對傳統酒類流通組織形式及營銷模式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峰會上,黃海針對互聯網+流通談到:“順應流通改革的發展,創新現代流通發展。盡管實體商業占大頭,但也要承認,實體商業必須要改革。”他認為,國務院發布了一個《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提出來一個融合概念,支持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相互融合,促進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創新批發零售供應鏈管理,推動傳統流通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今年5月,商務部發布《“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要求以“互聯網+流通”為載體,促進各大行業的互聯網加快互聯網與流通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民生方式,釋放消費潛力。
電子商務的出現彌補了線下消費的不足,促進了消費形式的變革,改變了傳統的酒類流通組織形式和營銷模式。今年1~9月,網購增長了36.2%,遠高于同期消費品零售總額10.5%的增長速度,應當說,電子商務對擴大消費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增長點,也成為一種新的發展動力。
電子商務之所以發展迅速,因為它代表了流通發展、消費發展的潮流。
一是電子商務催生了新型組織形式。文案策劃、平面設計、產品運營以及數據分析等工作在整個電商工作中占據了更重要的位置,從根本上變革了傳統公司的組織架構。
二是電子商務具有成本低的特點。部分企業不必擁有門店等必要開支,省去更多運營成本,將價格上的實惠讓給消費者。
三是電子商務的出現顛覆了傳統消費模式。當下“宅男宅女”逐漸增多,足不出戶購物彌補了線下購物的不足。隨著手機APP、B2B、B2C等形式的新型互聯網產品出現,一鍵比價,更加符合消費者的購物原則。
四是顛覆傳統宣傳推廣方式,創造未來消費需求引導。DSP等形式的新型廣告出現,準確抓住每一個潛在消費者,挖掘潛在用戶。黃海認為,積極消費是目前的,潛在消費是可消費可不消費,而未來消費是可以創造的。
五是帶來新型消費渠道。近年來,跨境電商發展地如火如荼,伴隨著我國酒類“走出去”,跨境電商或將成為酒類出口的另一增長點。此外,電子商務的區域配送、社區購物等也在逐步發展完善,補充擴大電子商務市場。
由于電商的獨特性,必將帶動整個流通領域的發展與壯大。
2015年“雙11”當天,1919、酒仙網、購酒網等多家商家線上渠道均取得不俗成果。1919單日成交額4.25億元。可見電子商務的魅力所在。
盡管如此,電商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集約化程度低、高度分散化、市場集中度低、物流成本較高等。具體到酒類電商而言,其則呈現出更多的問題,如運輸過程中易發生危險;我國北方地區進入冬季,配送過程中瓶身容易發生凍裂;酒類產品普遍較重,運輸成本高等等。
相信隨著《行動計劃》的出臺,將著力解決電子商務走進小城市、農村、社區,線上線下融合互動、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打造安全高效、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流通產業升級版,實現流通方式的不斷創新、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流通環境的進一步完善。
所以,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實際上催生了中國流通業的變革,把電子商務和傳統商業改革結合起來,仍然具備占有未來市場的一個制高點。
酒類零售:模式多元化,運作扁平化
峰會期間,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零售專業委員會正式揭牌成立。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壯大,酒類零售業也贏來了新一輪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商品市場的不斷繁榮,我國零售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從過去20年酒類零售發展情況來看,從單一酒店、商場、超市為依托,逐漸演變為連鎖店、品牌專營店、電商等多元化渠道為銷售載體。這種變化在為供應商提供了更多銷售渠道的同時,也給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關人士認為,消費需求和消費方式向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我國酒類零售業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這種趨勢并沒有因為宏觀經濟的調整而減緩,但卻必將隨著宏觀經濟的復蘇而加速。
新興業態將對現有市場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其中的領導型公司將成為市場持續的熱點,新興的酒類連鎖零售模式催生了“1919”、華龍等一批全國知名酒類零售連鎖企業的出現。APP、O2O、O2M等零售模式導入酒類零售,勢必催生新型的購物模式。
新興業態往往代表消費的發展趨勢,因而蘊含了巨大的成長空間,這些企業已經逐漸擺脫了對餐飲渠道的依賴和對商超苛捐雜稅的盤剝,實現快速發展。同時,由于我國酒類生產領域存在嚴重的過剩,限制“三公”消費的影響,越來越重視渠道扁平化,越來越重視與消費者的溝通,這也給直接與消費者對話的酒類零售行業帶來了極大的利好,酒類零售業的渠道和消費話語權日益凸顯。去除酒類消費中間環節,扁平化運作的酒類零售體系,其好處在于讓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便于廠家直接管理銷售渠道。相信新常態下的酒類零售會迎來更加規范的流程、細化的消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