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思想家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說,中國一定要自己舉辦一屆世博會,而且一定要選在上海。2010年,鄭觀應提出世博會觀點的110周年。中國政府隆重舉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辦“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從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歷時184天,共有190個國家、56個國際組織參展,以7308萬的參觀人數創下歷屆世博之最,成為大國崛起重要象征。四年之后,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100年前積貧積弱的中國,能夠借世界經濟發展之勢的機會少之又少,任何最惠國待遇都是中國給別國,而不是別國給中國。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點。歷時近10個月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既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又使中國人再一次開眼看世界。
展會期間,具有中國特色的展館風格及展出產品吸引了參會者的目光,引發搶購中國商品的高潮,以至于不少美術品、工藝品要不斷漲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搶購的狂潮。
資料顯示,會后,中國商品呈現出口大幅度增加態勢。當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絲綢14000萬美元、茶葉1800萬美元、桐油1120萬美元,總出口額同比增加6000余萬元。山西汾酒、竹葉青酒早在上個世紀中葉就成為國際市場公認的出口免檢產品,也與獲得最高大獎密切相關。當時紐約、舊金山等地客商紛紛來華考察,組織貨源,準備銷往歐洲市場。可以說,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成為中國商品對外全景式展示的一個窗口,為“中國制造”打開了全球視野,被稱為中國商品的國際化元年。
經濟的交流自然刺激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而中國代表團在展會上的所見所聞以及會后的參觀考察,讓國人深切的感受到中外的巨大差距。
《圖說1915巴拿馬賽會:光耀世博史的中國篇章》作者王勇則舉例說:“在展會產品方面,中國展區多以堆頭為主,而國外產品則已經進化到通過圖表、模型等生動化手段展示商品屬性。中國展品多集中在傳統的農貿土特產產品,工業、制造業產品幾乎沒有,這與國外較多的現代工業品形成強烈的反差。”如果說中國產品以文化吸引力收獲了西方目光,那么中國人目光則被聚焦在西方先進的生產機械、生產理念等方面。之后中國的工業化、機械化在學習的基礎上加速發展。
回望過去的百年歷程,1915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對近代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民族工業、中國商品全面學習世界、接軌國際的起點。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思想上,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都加速了中國的覺醒與蛻變。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