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關于“馬桶蓋”的論戰愈演愈烈。
事情緣起財經作家吳曉波的一篇文章《去日本買只馬桶蓋》,文中稱中國赴日游客往往購買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大量小家電商品,其中馬桶蓋就非常搶手,因為日本產的馬桶蓋“有抗菌、可沖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能”,還適合在所有款式的馬桶上安裝使用。于是,日本免稅店里的馬桶蓋,經常被中國游客買斷貨。
吳曉波還提到日本電飯煲蒸出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納米水離子吹風機吹頭發更加蓬松順滑,陶瓷菜刀耐磨度是普通刀的60倍,省力又耐用。由此吳曉波看到了中國制造業的“痛處”,如成本優勢和渠道優勢喪失,對轉型創新抱有恐懼心態等。
吳曉波此言論一出,便引出各種質疑聲音,紛紛指日本家電業的優勢早已瓦解殆盡,在技術領先方面無法與中國相比肩。
著名策劃人雷永軍便指出,在廣東順德的很多工廠,都能制造出世界最先進水平的馬桶蓋,事實上這根本不是衛浴馬桶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最先進的技術在于節水和沖刷效果,在這方面中國企業具有世界領先的尖端技術。他還進一步提出,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去看“中國制造”,馬桶蓋、電吹風、電飯煲等未必一定要產自中國,更重要的是擁有核心技術,發展“中國創造”,這才是中國進步的標志。
其實,這場論戰中沒有誰是失敗者,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思想碰撞,才能推動國內制造業不斷發展。
從“馬桶蓋之爭”,我們應該看到制造業核心價值的回歸,卓越的產品性能和消費者體驗,才是制造業發展強大的根本,國與國之間的產業競爭是這樣,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同樣如此。
對于身處調整時期的酒行業更是如此。以往我們曾經通過廣告大戰、終端為王、團購模式等不同途徑,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而隨著市場的理性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些傳統的競爭模式已經力不從心。
于是,酒企們又開始摸索嘗試O2O、電商、訂制等新的途徑。
對新渠道、新模式、新技術的運用固然重要,但我們更要反思產品本身的問題,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作為傳統型產品,酒之本身究竟還有沒有提升的空間,還能否帶給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體驗?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諸如衛生潔具、廚具這樣的傳統產品,尚且因技術創新而不斷升級,作為具有豐富品質、文化內涵的酒,更應該在這方面加大力度和加快進度。
事實上,我們也看到酒行業在這方面的積極訊號,比如洋河微分子酒這樣的顛覆性新品,年份潭酒這種打破行業傳統格局的標準化產品,盡管它們亮相之初都或多或少受到質疑,因為對傳統的過度挑戰而引發爭議,但我們必須肯定其進步意義。酒行業的創新不應該脫離產品而孤立存在,除了消費者感興趣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創造消費者更喜歡的產品。
讓創新回歸到產品本質,是酒業走向成熟、理性的一個重要標志。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