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一則中國制造業倒閉潮開始的新聞,成為新春最強的一股寒流。曾以“Made In China”為自豪的中國制造標志竟然遭遇空前的危機。
據悉,在一些中國制造業大省,諸如北京、廣東東莞、江蘇蘇州、浙江溫州每天都有企業在消亡,以生產鞋子、打火機和手機零件為代表的產業正在失去光環,面臨空心化。
有研究中國制造業的人士預測,大規模、更密集的制造業倒閉潮將在2015年爆發,躲過2008年倒閉的中國制造業,難逃2015年。
對此進行觀察的專家稱,這是由于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人口下降,勞動力供給不足,用工成本高導致的結果。也有人士認為,過去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了比例過高的投資,投資雖然刺激了制造業的發展,但其更關注規模,忽視產品品質和技術的創新,不注重以創新引領發展,最終導致制造業大而不強,面臨轉型困境,最終成為倒閉惡夢。
與此幾乎同時發生,但結果大相徑庭是,在與我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正在上演一場小規模的“日本制造”逆襲。
最近前往日本開年會的財經作家吳曉波觀察到,大量的中國中產階層正在日本瘋狂搶購電飯煲、保溫杯、菜刀、吹風機、牙刷甚至是馬桶蓋。據說,到日本旅游,中國游客順手抱一只電飯煲或者馬桶蓋,早已經是流行一陣子的“時尚”了。
為什么中國的中產階層消費者罔顧國內制造業優勢,愿意為日本“馬桶蓋”主動埋單?吳曉波分析道,那無非是,作為理性的中堅,他們很難忽悠,也不容易被廣告打動,他們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更是“性能偏好者”,是在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
新型消費者的集體出現,可能也是導致中國制造業面臨倒閉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于新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我們注意到這樣一條消息可以佐證。曾被稱為“必備神器”的全民食品方便面在中國漸漸失寵,方便面消費指數直線下滑,甚至較低收入群體的方便面消費量也逐漸走低。原因是,盡管他們的收入在上漲,消費觀念在改變,但方便面品牌沒有針對他們,進行很好的產品定位和服務。
上述現象應該引起重視。雖然制造業倒閉潮襲來足夠恐懼,但不是白酒業的惡夢。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制造業,白酒產業過往的高速發展同樣依賴中國人口紅利,同樣更多地依賴傳統優勢。不同的是,由于是傳統工藝產業,我們一直掌握著核心競爭力,因此并未受到人口紅利消失、產業轉型升級引發的制造業倒閉潮“株連”。
但它帶給白酒行業很多啟示。最主要的啟示是,在傳統優勢消失、產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業升級轉型和新型消費形態出現之際,我們更應該依賴創新優勢。
從原有的依賴傳統優勢,更多轉化為創新優勢,意味著要瞄準科技優勢、高素質勞動力優勢,以及整個社會的綜合配套優勢。在品質回歸的基礎上,針對消費者的需求,做產品和服務上的精準定位。
依賴創新的優勢,才能讓我們在國際大品牌中看到更多的中國品牌,甚至是白酒品牌。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