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亞洲首位葡萄酒大師李志延(Jeannie Cho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Lee MW)在中國香港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闡述了她對中國葡萄酒市場的一些看法。她認為,假酒不僅僅是中國獨有,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此外,波爾多酒在中國的下滑并非走到了“窮途末路”,未來仍將繼續保持增長。但未來的中國市場不會再是波爾多的“一枝獨秀”,而是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研討會上,李志延對Rudy Kurniawan和Hardy Rodenstock兩大造假案例進行了分析。前者因制售假酒被處以10年監禁,而后者則仿造了帶有Thomas Jefferson簽名的1787年份拉菲(Lafite)。而她本人也曾親歷假酒,曾在中國的宴會上發現一瓶以1981年的軟木塞封瓶的1982年“拉菲”。
李志延列舉了一些最容易被假冒的葡萄酒,包括1961年份或更早年份的波爾多酒、20世紀80年代之前年份的勃艮第葡萄酒以及柏圖斯、木桐、拉菲、瑪歌和羅曼尼·康帝等。
此外,造假的手段也不斷翻新。除了明顯的造假外(如將“Penfolds”錯拼成 “Benfolds”或“Panfoids”),一些造假者的手段極為高超,只有通過對軟木塞的尺寸和質地、酒瓶類型、液位和口感等方面進行仔細檢驗,才能辨別真假。
中國近年來已經成為全球假酒的“重災區”,打假需要中國的有關部門、酒莊、酒商和消費者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找到最有效、最全面的解決方法。
除假酒問題,研討會上還談到波爾多葡萄酒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李志延駁斥了中國人收購波爾多酒莊增多會影響酒質的觀點,她認為這樣反而能保護和提升波爾多葡萄酒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據媒體報道,現有100座波爾多酒莊為中國人所有。
中國推行的反腐措施使得以公款消費與禮品饋贈為主要特征的波爾多酒嚴重受挫,如今在中國的私人宴會很少看到頂級波爾多酒。去年,波爾多對中國的葡萄酒出口額和出口量分別下降了25%和26%。
波爾多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好日子到頭了嗎?遠非如此。李志延認為,中國是一個主要的葡萄酒消費國,其進口的葡萄酒中有1/3來自于波爾多,而且中國人消費的葡萄酒中有90%為紅葡萄酒。她預計,未來中國從波爾多進口的葡萄酒會增加10%,中國會繼續保持波爾多葡萄酒進口大國的領先地位,而其它一些產區也會紛紛前來搶占中國的紅葡萄酒市場。
在今天的中國市場上,波爾多已非過去的“一枝獨秀”,羅曼尼—康帝已經成為新“拉菲”,而勃艮第和羅訥河谷也在蠶食著波爾多的市場份額。從其他國家來看,西班牙紅葡萄酒因其分布廣泛、微甜的口感和明顯的橡木風味受到中國消費者的歡迎;智利葡萄酒也保持著快速的增長;產自意大利的高端葡萄酒超級托斯卡納和入門級的灰比諾、基安蒂葡萄酒在中國的銷量持續上升;此外,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葡萄酒在中國也越來越流行。
白葡萄酒的消費方面,預計未來會在大都市有所增長,但短時期內不會在內陸城市流行起來。
至于中國本土釀造的葡萄酒,李志延稱,在她品嘗的一些來自于甘肅、新疆和寧夏等地的葡萄酒中,不乏品質出眾者。這些產區葡萄酒質量逐漸得以提升,將動搖山東葡萄酒的龍頭地位。未來5年中,中國葡萄酒仍無法與世界精品葡萄酒抗衡,但已經出現了一些樂觀的跡象,未來中國葡萄酒的潛力巨大。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