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五糧液新聞采編團隊培訓開班儀式在五糧液集團舉行,由華夏酒報采編業務骨干組成的培訓團隊走進五糧液,與五糧液公司辦、黨工部、五糧液品牌事業部、五糧液系列酒公司、五糧特頭曲品牌管理公司、五糧醇品牌管理公司、公司營銷管理辦公室、五糧液文化旅游公司、仙林果酒公司以及來自五糧液七大營銷中心的通訊員們相聚一堂,共同研討新的市場環境下酒業宣傳趨勢,并借此為五糧液組建一支戰斗力強的新聞采編團隊,面向消費者講好五糧液故事,為五糧液實施“新聞營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從以往的大量案例來看,新聞與營銷二者之間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新聞事件加以巧妙的把握運用,可以為企業帶來廣泛關注和良好口碑。1985年,張瑞敏剛剛來到海爾,那時企業的名字還叫青島電冰箱總廠,一次有顧客到廠里購買冰箱,結果發現產品普遍存在質量問題,最后勉強選定一臺。事后,張瑞敏把庫存的400多臺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臺質量不合格,于是,張瑞敏讓這批產品的負責員工親手把它們砸爛。當時這種電冰箱的價格是每臺800多元,相當于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況且這些產品大多數都可以正常使用,在銷毀過程中,很多員工都流下了眼淚。
這在當時成為轟動性新聞,而在之后的幾十年里還被無數次提起,甚至演繹出很多版本,如張瑞敏親手砸冰箱等等。但無論怎樣,其新聞價值已轉化為海爾的無形品牌價值,成為一種品質口碑,甚至被譽為“中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國制造”的分水嶺。
而新聞營銷的負面案例同樣觸目驚心,酒行業最熟悉的莫過于秦池“標王”事件,酒企一擲千金、搶得央視“標王”桂冠,但這次重大新聞事件并沒有給秦池帶來預期的營銷效果,卻引起外界對其生產能力的質疑,最終因糾結的“勾兌門”徹底墮落。
應該說酒行業的新聞營銷意識還比較薄弱,長期以來的主要宣傳方式還是廣告。無論電視、報紙、網絡、廣播還是雜志、戶外媒體等,酒企多以廣告發布的形式為主,借此向消費者展示品牌、傳播信息。但是隨著媒體業的發達,商業廣告漸成鋪天蓋地之勢,消費者對之感到審美疲勞,信任度大打折扣,甚至對商業廣告、植入廣告等感到抗拒和反感。廣告的投入和產出比越來越大。
所以說,如何提高營銷傳播的效果和效率,成為酒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新聞營銷正是突破方向。同樣是利用媒體平臺,人們更愿意接受新聞信息而排斥廣告,新聞內容的可信度更高,也更具深度,容易引起受眾的思考和共鳴,新聞的傳播性更強,易于形成二次傳播。如果將營銷信息融入到新聞中去,或是借勢新聞事件進行營銷傳播,都能使傳播效果與效率得到有效地放大。
當然,相比于傳統廣告形式,新聞營銷在策劃、實施等方面的難度也更大,要求酒企的新聞營銷團隊熟悉各種媒體特性,掌握新聞發布渠道,更重要的是具備專業的新聞知識,了解新聞行業規律,具有出色的新聞策劃和新聞把握能力,以及出色的行業洞察力。
作為一個具有開拓、創新、競爭和危機意識的企業,五糧液已經率先開啟了新聞營銷的專業化、系統化嘗試,通過牽手行業權威媒體《華夏酒報》,建設強有力的新聞營銷團隊,加大新聞營銷力度,掀起新常態下的市場發展高潮。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新聞營銷同樣是變革創新的重要領域,是影響未來品牌格局的關鍵因素。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