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大國工匠》特別報道,節目選取衛星、高鐵、住建等中國制造優勢領域的代表人物,展現他們的精湛技藝,其中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般精準。這些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們,贏得了廣泛贊賞,有人稱其為“國寶”,有人稱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榮耀與精神。
長期以來,酒行業同樣不乏“工匠式”人物,他們在釀酒方面造詣精深,對傳統技藝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僅生產美酒,更詮釋著勤勞、智慧、誠信的酒業勞動之美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但令人遺憾的是,酒業工匠以及他們的“工匠精神”,并未得到充分展現,談及民族傳統行業的技術造詣與匠心堅守,人們更容易聯想到紫砂、陶瓷等工藝性產品,而對于酒這種生活化消費品,卻鮮有“工匠精神”之類的認識。
從市場角度來看,“工匠精神”之所以成為熱點,是消費需求不斷提升的結果。當社會生產達到較高水平,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逐漸從物質向精神延伸。
比如蘋果手機,除了質量、功能的領先之外,更能帶給用戶精神滿足感。
酒類產品同樣如此,消費者的評價標準比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質量安全是最底線的保障,風味優美、飲后舒適則是共性的要求,消費者還需要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感。
比如了解制酒技藝之復雜,酒對生態環境要求之苛刻,乃至其原料配比、核心工藝、酒體風格所蘊含的道與理,都可以觸及消費者的內心,使產品更具精神價值。
而“工匠精神”正是聯接產品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關鍵,它首先保證了產品質量的卓越,同時又表明制造者在產品中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產品本身甚至承載著制造者對人生、世界的理解。選擇附著“工匠精神”的產品,消費者無疑會獲得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極大享受。
隨著“工匠精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推崇,酒業發展應更具“匠心”,以匠心創新產品,以匠心取信公眾,以匠心服務社會。
那么,酒行業應如何展現“匠心”,樹立自己的“工匠”形象呢?前提是更加貼近市場,去跟蹤、洞察人們的深層次需求,使“工匠”產品更加適應消費者。
畢竟酒業“工匠”不是對自我的肯定與欣賞,而是要把消費者的適時需求研究到極致,把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價值發揮到極致。
同時,酒業“工匠”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這并不是某種廣告宣傳,而是呈現酒業的真實人物、事跡和精神,要想贏得公眾信服,沒有什么比一如既往的行動更有效。
我們還需要發揮行業合力,共同展示“工匠”的風采與精神,因為它不僅屬于酒業的某個人或某個企業,而是一種具有共性的行業特質。
通過眾多酒企的一致行動,使公眾強烈感受到酒業對技術的傳承與創新,對品質的信仰與追求,“匠心”才能釀得酒業振興崛起之夢。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